任何一個運轉正常的學術團隊,導師必然會組織團隊的相關成員定期召開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是一個資源共享和頭腦風暴的過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研討會還能群策群力幫助每一名匯報者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得更加優秀,導師也能籍此增進與研究生之間的師生情。
要將學術研討會辦好,前提有兩個:一是導師要有足夠的學術水平以及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二是研究生要具備極強的學習自覺性和高度的參與熱情。導師的角色定位只是“幫扶者”,在研討過程中指出學生在為學態度、治學方法以及求學目的等方面的不足,引導研究生學以致用;研究生群體才是研討會的主角,其職責包括:事先做好匯報的準備工作,并且在研討過程中積極參與討論,通過學術研討不斷提升創新地解決科學難題的自動自發意識。
如果每個研究生在提交工作成果時不力求精益求精,而是認為反正成果提交后,在召開學術研討會時一定會有同學或老師幫助我指出那些細小錯誤。那么,單純指出錯誤所浪費的時間就不僅僅是浪費一個人的時間了,而是浪費學術團隊所有人的時間。對待任何一個事情,如果一開始就是“差不多就可以”的心態,將會讓團隊所有成員的時間浪費變成極其驚人的數量。
學術研討會重在討論,通過積極的爭論,在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接近事物的真相。如何才能實現積極的爭論呢?能力和態度,二者缺一不可。
一部分研究生囿于能力所限,對別人的匯報材料提不出有價值的意見,這是學生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多參與這種交流活動,自然就能有所提高。對此類學生,導師當多加指導,特別是要強制性要求他們在會前仔細閱讀匯報材料,積極思考,借助學術規范主動去發現有可能存在的學術問題。
能力不足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如果研究生是因為態度方面的原因不愿意投身積極的爭論,那么導師在處理這種問題時,就較為棘手。學術研討會的主動權掌握在研究生手上,所以研究生的群體責任感就至關重要。要營造良好的學術討論范圍,導師必須讓學生意識到科研能力的增長是研究生必須承擔的重大責任和必須實現的關鍵目標,要讓研究生明白學術討論是團隊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爭論必然就有可能衍生出矛盾,這種演變引發出的問題是:有多少學生能夠不懼他人非議而開誠布公地指出別人匯報材料中的不足?又有多少學生能夠虛心接受其它人給出的善意批評和合理化建議?
一個人犯了錯誤,總是不喜歡別人來指正的。但是,如果總是沒有人幫助他去改正錯誤,人的成長速度就會大大減慢。這是矛盾的對立。哪怕提意見者指出來的不是匯報人“真正的錯”,至少也代表提意見者看待問題的不同視角,也會有助于匯報者拓展視野,發散思維。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兩種思想:一是部分研究生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沒有做好,因此也就不具備資格去要求別人,甚至因此而逃避其在學術研討論中應承擔的責任;二是被指出錯誤的成員常常認為,你們這些說教者已經戴上有色眼鏡來看我了,所以你們的指責不是出于公允之心,而在你們指責我的問題上,你們還沒有我自認為的做得好,有什么資格來批評我?這兩種思想的存在,往往導致學術研討會流于形式,空話假話充斥其中。
不能敞開心扉直言相告,這是學術研討中最令人頭疼的問題。有些研究生,既不愿意為學術研討會做貢獻,更不愿意接受其他同學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在此類學生看來,人生是屬于自己的,我的地盤我做主,干卿何事?一旦有同學熱心地好言提醒,不僅不領情,反而認為別人多管閑事。他會認為:“本來沒有什么事情的,就是因為這個同學在研討會上左說右說,結果不幸言中,果然害得我被導師狠狠批評了一頓。”不好好反省自己為什么會被別人抓住小辮子,而一味把責任歸因于其他同學善意的提醒,甚至將這種善意的提醒等同于向導師打小報告、做告密者,這種心態怎么能夠融入學術研討會呢?換一個角度思考,如果自己確實犯了錯誤,為什么連聽聽其他人批評改正意見的容忍度都沒有?如果自己覺得沒有錯,為什么不想一想別人為什么會認為自己錯了?反求諸己才是解決團隊沖突的最佳途徑。
世間萬事,絕對的對錯是很難區分的,這是年輕人看待世界時常用的一種機械思維,認為世界非黑即白,忽視灰色地帶的存在。一個人之所以采取在別人看來是不正當的行為,自然有他的考慮。從人的自利性出發,每個人的行為受其動機的影響,都是自認為很理性、合理的。既然如此,一旦爭論雙方彼此出現行為認定上的對錯之分,那就需要求同存異,換位思考。如果與人發生了摩擦,通過交流以后仍然無法說服自己接受對方的行為,那就只能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去適應他人,在以后的交往過程中降低自己對此人行為后果的期望值。這如同下圍棋,你不能強制性地要求別人把棋子放在棋盤的什么位置,但是你可以根據別人落子的方位決定是否要應手,或是置之不理將棋子落手到自己認為正確的位置。學術研討會需要這樣的一種心態,即“每個參與者都必須盡到告知義務”,太過于關心別人如何看待你的忠告,多少有點庸人自擾的味道了。在學術研討中,強制性要求每個參與者都堅持做“善良的惡人”是極不現實的,但是至少可以通過“善意的告知”對一個沉睡者起到“一次性鬧鈴”的作用。
每一次學術研討會結束后,必須整理出合乎規范的會議紀要。匯報者就同一個問題進行下一次工作提交之前,必須用心領會會議紀要中所羅列的修改意見并將其認真落實。很多學術研討會,之所以效果不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忽視會議紀要的重要性。這會引發如下問題:每一次在研討會上針對某一匯報材料提出的針對性問題,有多少學生會認真反思自己不會像匯報人那樣犯同樣的錯誤?在下一次屬于自己的工作匯報時段,有多少學生事先將以前的會議紀要加以學習,將以前別人犯過的錯誤自行消滅在萌芽狀態,以節約大家的公共討論時間?如果不是這樣,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有可能在團隊內部存在嗎?
埃德加·富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術研討會給研究生提供了開啟智慧之門的一把金鑰匙。如果研究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這一培養環節中的責任,那么奢談“學習力”的提升,無異于空口說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