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是我國科研的主力,待遇低且壓力大,屬于弱勢群體,不少博主認為應該嚴格教育,采用淘汰的辦法提高研究生素質.筆者認為,該想法的初衷是正確的,但應善待研究生,給學生一個更寬松的環境,可能比單純揮舞淘汰的大旗更有說服力;原因如下:
1,相比學生,老師的素質可能也需要相應提高.從山東濰坊學生被凍死,某些一流學校負面報道等一系列案件說明,可能問題不僅僅在于學生;多一些關愛,多一些責任,提高老師的素質可能比單純要求拔高學生素質更好.
2.大環境下潛規則的左右,使得科研的評價流于形式,往往有些背景或人緣好的學生在獲獎等比賽中容易勝出,如果忽視該項,淘汰的很可能是未來真正的學術精英.更何況,目前對科學評價采用SCI或同行評議的方法本身尚有爭議.怎么評價比較科學還需研究.
3,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弱,需要逐漸提高情商和承受力.沒有合適的心理輔助,一旦被淘汰,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家庭,社會問題.
4研究生作為未來的建設者,可能面臨更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應著手提高和培養手邊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和適應能力,而不是采用掐尖,淘汰的辦法選擇現有的勞動力.
本文并非說導師就不要嚴格,或不能淘汰學生,而是采用謹慎的態度,善待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