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十大科學發現之首與一位研究生的故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22 16:53:14/ 個人分類:論文
《時代》周刊評選出了2009年十大科學發現,《科學》也評出了2009十大科學突破,兩者都是最古老的、可能的人類祖先“艾迪”的發現位居榜首。艾迪(Ardi,
Ardipithecus ramidus) 的化石是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發現的,推算出的體重大約有50公斤,站立起來有1.2米高,
生活在4.4百萬年前。一個有助于回答我們人類從何而來的研究,比在月球上發現水,大型強子對撞機重啟等更重要,這是可以理解的。
有關艾迪的化石和報道,始于1994年。后來也有過零星研究,但直到今年才算正式完成了系統的研究。這15年中,進行了大量的野外、室內工作,希望能用最充分的證據和最合理的解釋,來重現我們人類的古老祖先,解釋一個達爾文把人歸入自然界以來,我們一直都想了解得更清楚的問題。真的是15年磨一劍,這還不算94年以前的工作。除了大量的各類研究,最后的出版編輯,美工,宣傳等,也費了很多的功夫。《科學》在10月2號出了一個專輯,共有11篇關于“艾迪”的研究文章,從形態的細節,行動、行為方式,社會學,到生活環境做了詳細的探討。這個研究也說明,重要的發現,沒有研究與發表,就不能算做重要的發現。
《科學》專輯中的文章也沒有守刊物的一般規矩。比如每篇文章前,都有一頁作者寫的、帶有科普性的小結,讓一般的讀者都能夠了解研究的內容和重要性。研究論文本身,篇幅從4、5頁到十多頁都有,大大超過一般《科學》規定的文章長度。每篇文章列舉的參考文獻,有的多達115篇,也大大超過相關的規定。規定是人為的,可以改變。這樣的專輯,在《科學》和《自然》好像從來沒有過。這11篇文章,由一個47人的國際團隊花了15年時間做出來。他們當中有些人我認識,甚至很熟。他們居然在作者當中,讓我多少有點吃驚。因為他們都不是研究古人類的。是他們特長的研究方法和與古人類相關的其它方面的內容,使他們進入了這個研究項目。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多學科交叉研究,一個典范。能夠認識到科學第一,從而能與別人合作把工作做到家,與別人共享科研的成果,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尤其是這樣一輩子難遇一次的重要工作。
這個研究的主要領導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學家蒂姆·懷特(T.White),是其中10篇文章的作者,而且好幾篇都是第一作者和(或)通訊作者。這大概也是一個記錄,要再打破它,估計不容易。這個過程中,讓我感興趣的是一個小插曲,涉及和這個研究有關的一位研究生:Faysal
Bibi(畢畢)。在12月18號《科學》介紹2009年十大科學突破中和艾迪有關的研究時,Elisabeth Pain在“科學生涯”(Sceince
Careers)一欄中,寫了一篇文章:“年度突破:兩位古生物學家的故事”(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A Tale of Two
Paleontologists)。故事當中介紹了兩位年輕人。其中一位研究生(現在是博士后了),就是畢畢。
畢畢是黎巴嫩人,生在貝魯特。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學系讀的大學。畢業后,他沒有立即去讀研究生,而是先工作了一段時間,包括在懷特的實驗室工作。這也讓他學到了更多的動手能力,并且參加了懷特在埃塞俄比亞的野外發掘,并在野外找到過“艾迪”的化石。此外,他自己也開始了自己在非洲的獨立的野外工作。2004年,畢畢到耶魯大學讀博士。這當間他仍然保持了自己的野外項目,一直持續到現在。畢畢和我的一個博士后是好朋友,他們一起到非洲做野外,因此我很早就認識他。他的訓練和對科學的熱情,我沒有辦法和我認識的國內研究生來比較,因為那會讓很多人傷心。去年,畢畢準備在2009年畢業的時候,開始申請博士后。其中之一,是到我這里來做博士后。但最后他沒有被選上,一是因為競爭激烈,二是他的研究有點不合我們想要的博士后的類型。我們都認為,他會是一個很有競爭力來做研究員的人,因為他能帶來不同的研究內容和方向。但對于博士后而言,反而不合適。這多少有點命運的味道在里面。幸運的是,他得到了一個法國學校的博士后位置,使他能夠在科學的道路上繼續下去。
Pain的文章中,提到畢畢雖然不是那11篇文章中任何一篇的作者之一,但他的相關工作,對艾迪的生活環境重建有貢獻。對于一個參加了野外工作,發現過相關化石,自己的工作也對艾迪的研究有貢獻的研究生,他不是那11篇文章中任何一篇的作者之一,不知他是怎么想的。估計在那15年當中,參加過相關工作的學生太多了,所以能進入那個光榮榜的人不得不有些限制。相比之下,我們在內蒙、新疆等地一起工作的學生,我們的文章中他們通常會是作者,大家似乎都習以為常。終于有一次,我的一位老師說:怎么別的學科都是學生寫文章掛老師的名,我們這里卻反過來了,好像做老師的在為學生打工。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畢畢還沒有找到自己最后的歸屬,可以全心去做研究。未來在何方?這是Pain文中提出的一個問題。知道能得到一個自己能安心做想做的事的位置不容易,才能好好的珍惜,去努力做事情。看到Pain的文章后,我給畢畢去了一個電郵,是他耶魯的地址,不知他現在是否還能收到。我想說,希望Pain的文章,能讓他被重新發現,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不過,他這樣的人,能在非洲的那些荒漠上自己去跑、去打拼,真的用不著別人去操心他如何過日子。
相關閱讀:
- 轉:窮人該不該讀研究生? (uytdo, 2009-12-11)
- 十大因素影響研究生就業 (花火, 2009-12-12)
- 科學與倫理——幾點個人的思考 (心情se567, 2009-12-14)
- 2009年15個科學奇聞 (entd_jps, 2009-12-16)
- 研究生應該知道的幾件事 (JJSIE--NNE, 2009-12-19)
- ZZ 研究生做研究的關鍵 (woaifou, 2009-12-20)
- ZZ 研究生的慎獨 (jeirf3uwd, 2009-12-21)
- 研究生導師不必知道的幾件小事 (JJSIE--NNE, 2009-12-21)
- ZZ 研究生教育也該實行計劃生育 (JJSIE--NNE, 2009-12-22)
- 作為客體的科學儀器 (zxlyid, 2009-12-22)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研究生科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