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倫理——幾點個人的思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14 10:26:50
中國的文化本質上講是一種以倫理為核心的主體文化。這種文化就體現在儒學的體系當中。這不
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現實生活。在當下亦是如此。人際關系:上下尊卑,男女老幼,官階職位,同事領導皆是關系。中庸思想的核心恐怕都是在教
會人如何協調人際關系。以前,老師逼我們背誦中庸,開始覺得其文化多么神圣,等走到社會上親身體驗,便覺得里面大有文章。中庸只是一種利益分配規則,平衡
各個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當今中國,這種現象恐怕大家都有體會。
中國的科學界,學術界亦在這個范圍之內。占據學術資源,身居高位的官僚,有各種學術頭銜的“大人物”真正有多少真實的學問?相反那些真能做學問,想做學問
的人卻得不到應有的資源。在中國的文化中,科學服從于倫理。家國服從于天下。倫理是中華文化的至高標準。《大學》中就深刻的體現了這一點。李政道先生曾就
此做出深刻的說明。
就我所了解的一件科學事件,即關于邏輯研究的。某大學的一位海外歸來的學者認為某大學的科研申請關于某某定理的證明已經在國際上得到解決。所以,這個科研立項不能被批準。但是最后還是被批準了。這說明了什么呢?
有時候我在想,為什么清華畢業的學生可以做國家領導人,而北大就不能呢?清華學生多是做理
工類,而北大的多是做人文的。后者,思想開放自由活躍。而前者必須按照一定的邏輯程序來思考和做事。國家最高層在這一點上是把握得非常好的。做人文科學的
研究也要按照一定的套路來,按照本學科的內在邏輯來,不能想當然。有時候貌似創新思維,其實不然。今天搞出一個概念,明天提出一個主張,后天又來一套哲
學。除了嘩眾取寵,于學術本身之進步并不裨益。現在科學分科太多了,窮一人之力都不能做好一個領域的研究,還要跨學科去到另外的學科指指點點。這種做法是
否值得商榷?
科學不需要民主,是科學界精英的事情。真理對不對不是幾個人支持幾個人反對說了算的。也不是搞裙帶關系,搞政治宣傳,搞高壓禁言來實現的,也不是靠資歷,威望,官階,影響力,頭銜來實現。對不對,可能需要時間和實踐來說話。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喜歡把財富,鈔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達到在全社會的利益均沾,實現社會主義的公正和正義。在科研資源的具體分配上表現為,資源的
分配權掌握在學術官員手中,所有的評估標準,話語體系都在這學術官員那里。最后的資源分配也只能在學術官員之間進行流動,如果你只是個科研小卒,沒有什么
名望頭銜,裙帶關系,或者不在計劃之內,就根本別想得到一點點科研經費。最后科學也懶得做了,只好去做搖尾乞憐的哈巴狗,阿諛奉承的卷毛狗,仗勢欺人的看
門狗,否則,怎么能去得到那根已經沒有肉的骨頭?
相關閱讀:
- 中國科學在網上展示 (hongjingzi, 2009-11-02)
- 科學研究工作中的陷阱 (eesa_dc_seein, 2009-11-07)
- 對人才生長機制的膚淺思考 (財富思考, 2009-11-09)
- 科學、自由、民主和人生價值 (英語你我他, 2009-11-10)
- 讓科學應用適應環境還是讓環境適應科學應用? (花火, 2009-11-22)
- 選擇科學需要一種怎樣的態度? (chongwenmen, 2009-11-26)
- 對生命科學的幾點思考 (健康千萬家, 2009-11-27)
- 科學大師的成功之路 (花火, 2009-12-07)
- 科學補鈣時間表:“中間”“兩頭”效果最佳 (生活eesf, 2009-12-10)
- 科研獎勵思考1+1+1 (kflsjjfdl, 2009-12-11)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倫理思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