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才生長機制的膚淺思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09 10:55:14
(一)
就我熟悉的建筑材料來說,鋼和混凝土的屬性差別很大。
常用的低碳鋼屬于塑性材料,在受拉和受壓時表現出來的彈性極限相差無幾,并且在屈服變形過程中還能維持較高的抗力;其缺點是價高,而且容易遭受環境腐蝕和不耐火。
混凝土屬于脆性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澆筑過程簡單,造價相對低廉;但其抗拉強度大約只有抗壓強度的1/8~1/12,而且一旦破壞,其抗力便會急劇下降而很少殘余。
為了優勢互補,人類發明了鋼筋混凝土材料并已經建造了海量的多層至高層建筑,而且又采用鋼-鋼筋或勁性混凝土組合結構建造了一定量的超高層建筑。
(二)
所謂創新型人才,我理解是指那些具有相對廣泛知識和技能,并由此能夠具體承擔和組織力量創造性地解決既有和未來重大問題的人。既有知識是課堂可以傳授的,
技能培養在學校大多卻只能是實習和走馬觀花,其收益程度與學校組織管理、每個學生自己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等因素相關。具有相對廣泛的知識和一定的技能,是成
為有用人才的重要基礎。但在我看來,一個人是否能夠成為高級人才,更重要的是看他或她在重要的實際專業活動和管理工作中能否有機會得到鍛煉和表現;而是否
能夠得到這類機會,雖然有時也存在著偶遇現象,但更多地與社會用人機制、工作單位風氣關系密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封建專制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雙重影響下,至今仍沒有走出官本位和計劃經濟的陰霾。高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挖掘基本是由上而下難免失
誤,人才工程計劃層出不窮且政策不具連續性,無形之中不但造成了大量資源包括時間的浪費,而且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會隱性地損害更為廣大的科技和管理人員
的工作條件,并挫傷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既然舉國上下現在都認識到我國順應潮流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嚴重不足,并渴望冒出世界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我們為何就不能盡快對上述墨守成規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模式進行變革呢?對經過較為充分的論證且決策即將大力發展的重要領域,在國家層面上選拔高級人才組織攻堅戰;而對其它更廣泛的科技領域,則應研究出臺新政策,以提供相對自由和必要的研發環境條件,讓更多的能人可以脫穎而出。
由官本位色彩的“人才培養”,向具有服務意味的“人才生長”轉變,是值得思考的一個政策理念上的變革。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人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