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在站博士后經費標準大幅提高 提升人才吸引力
李紅俠是一位27歲的河南姑娘,2008年從華中科技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后,她直奔廣東省深圳市做了一名企業博士后,一年拿到的補貼高達20萬元。廣東省人事廳的最新統計表明,近10年間,廣東博士后人數翻了10倍。從今年(2009年)起,廣東在全國率先大幅提高對在站博士后的日常經費標準,從每人每年5萬元提高至8萬元,屬于全國領先水平。
記者連日走訪發現,珠三角地區一套具有廣東特色的博士后培養模式已經形成,服務經濟建設的特點十分明顯。
待遇等同副教授
據統計,全省目前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230個,累計招收博士后3182人,已出站的博士后七成選擇留在廣東。中山大學是廣東首個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設站20多年來,累計培養博士后900多名,是省內博士后培養的“大戶”。
孟躍中教授是中大光電及功能復合材料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他認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博士后待遇的提高,有利于穩定研究團隊。這是廣東第二次在全國率先提高博士后日常經費標準,第一次是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經費標準從2萬元提高到4萬元。
“8萬元已經相當于副教授的待遇水平,很有吸引力。”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利民直言。他表示中大也在提升對博士后的吸引力。去年(2008年)起設立的“師資博士后”正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師資博士后在站兩年時間里,邊研究,邊做老師,出站后經雙向選擇,正式聘用為中大教師。
“訂單式”服務中小企業
在深圳,博士后的研究常常跟著市場走。深圳市人事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的郝時飛說,深圳作為一個年輕城市,在人才和科研上是一個劣勢,這“逼迫”深圳形成科研、企業和市場的“三方聯手”。
一項新技術帶來新增5000萬元產值,創造這個數字的人叫徐永進,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的一位博士后。2005年,香港一家生產傳統電子電容器的公司找上門來,提出更新技術的需要。他用了一年時間,研發出新技術,大大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2007年技術投產,2008年擴產成19條生產線,當年就給公司帶來5000萬元新增產值,新增利稅1655萬元。徐永進說,他正在研究更先進的超級電容器技術,該公司將持續對他的項目進行投資。
另一位女博士后李東霜研究的產品則是一種節能材料。把這種材料涂在玻璃上,可以給室內降溫達10攝氏度,而產品成本僅是進口隔熱材料的十分之一。李東霜說,深圳有一家新材料公司正準備將這項技術產業化,隨著建筑物節能減排標準的實施,產品將大有市場。
“高校更重論文,我們更重成果轉化。”研究院的負責人王臻介紹到,除了培養機制的創新,他們在人員激勵機制上也大膽嘗試:課題產業化后,博士后可以以技術參股的方式入股,參與收益。
記者了解到,這種以市場為導向,根據企業需求來定課題的“訂單式”模式在深圳很普遍,利用博士后的“大腦”,為深圳眾多研發力量薄弱的中小型企業提供服務。
企業掏腰包培養業內精英
截至去年,廣東自籌資金達1.5億元用于培養博士后,占招收總人數的一半。此外,企業也“大手筆”出資培養博士后,從2004年開始,招商銀行連續招收6批共25名博士后,李紅俠就是其中一位。
招行培訓中心主任羅開位介紹,博士后進站后需要到業務部門邊進行實際操作,邊研究問題。對于在博士后工作上每年高達幾百萬元的“開銷”,羅開位認為花得很值:“即使他們出站后沒有留下來,但能為金融業輸送人才,招行也很樂意這么做。”
在珠三角還有更多高端企業向博士們伸出橄欖枝。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國內唯一一家設在風險公司的工作站。“博士后進來后我們都當公司員工使用。”集團副總裁孫東升說,他們招收的博士后包括管理工程、化學、計算機、法律、生物、醫藥和環境工程等不同專業的博士后。這些博士后各盡所能,構成了公司的“智庫”,參與公司戰略規劃制定、行業研究報告制定,還和具體項目經理一起做行業調研等工作。
通過博士后兩年的鍛煉,絕大多數人最終成長為企業內、甚至行業內炙手可熱的人才。喬旭東就是該公司的第一批博士后,兩年后他留下來,成為創業投資發展研究中心的副總經理,已經在公司“挑大梁”了。
洋博士研究荔枝龍眼
除了本土的博士后,近年來,來廣東做博士后的“洋”博士也逐漸增多。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植物園、廣州地化所等單位的科研實驗室里面,都不乏洋博士后的身影。
華南植物園2006年招收的印度籍博士后Nagendra Prassad,在站期間的研究就很“本土化”。他進行了“高壓提取荔枝、龍眼殼生物活性物質研究”,重點研究了荔枝、龍眼果皮中酚類物質的高效制備和生物活性研究,發現荔枝、龍眼的酚類提取物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抗衰老能力,同時在體外對癌細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記者從廣東省人事廳負責博士后管理工作的相關處室了解到,廣東已出臺了《關于加快吸引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意見》,5年內,廣東將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0個、工作站80個,新增省自籌經費招收的博士后2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