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北京是古今文化結合得最完美的城市

    選擇科學需要一種怎樣的態度?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26 09:43:35/ 個人分類:生活

      ——選擇科學應該是一種一定形式的犧牲,應該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興趣;如果只把它看成一種工作,將會失去進取心和良好的工作狀態;如果把它看成了一種謀取名利的工具,將會失去一些原則和良心。

      其實,世界上,特別是中國根本不需要發表這么多的科學論文,其中的大部分只是一些人謀生和獲取利益的工具,為何即時是本科生也不屑于大部分的中文文獻,原因就在于一沒有創新,二沒有重復性可言。不是說做文章的人一定怎樣弄虛作假,即時是真材實料,如果內心浮躁,同樣不是一個很好的科學結果。例如有一天,一個學生突然闖進教授的辦公室,高興地宣布實驗成功了,教授在驚喜之余,便會詢問結果。如果心態不對,更多的是想知道怎樣得到這個結果,而很少去懷疑這個結果。看到精制的數據或圖表,教授會十分興奮地開始撰寫論文,因為結果極佳,論文很快就可以發表出來,而且……而且,影響因子很高。至于重復性怎樣,是其他人的事情。有些人則還認為重復性不好是自己實驗水平不夠,看來也并不一定。某教授可能已經不再專注于這篇論文,轉而向其他方向攻克新的結果了。

      以前也想過發表的論文都比實際的結果要完美,有一陣子沒想通,后來想想刨去作假的可能,真實地得到了一個結果,說明這個結果是可以拿到的,只是重復性不好,或者說是得到好結果的幾率不高,想想看,巴喬罰點球還會罰偏呢,重復性只是好壞問題,但既然得到一個結果了,就說明科學上是可行的。我把這種湊齊好結果然后發表的行為看做是科學的,世界上大部分的科學家或者說科學研究者都采用這樣的方式,因為一沒有作假,二可以快速地把自己的結果公布于眾,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給自己帶來名譽和利益。但這不是真正的科學態度,這部分人的興趣或者快樂還是來之于科學之后的利益。不可否認,即使是一部分大科學家,也存在這樣的心里,他們聰慧,他們有能力獲得這樣的利益。不是說科學跟利益無關,科學家跟富裕無關,科學最終還是要服務于大眾的,產生的還是經濟利益。

      聽一位導師說過,讀研的學生可以分兩種,一種是致力于科學事業的,或者將來要從事科學工作的,那么讀研的時候就要選取一個方向,好好研究,在一個相關領域做出一點有用的貢獻,另外一種是以研究作為跳板的,聰慧的學生便會選擇不同的領域拓展自己的課題,每棵樹上開一朵小花,畢業后也是碩果累累。但就科學而言,結一顆果子的樹也許它就只能結這一顆果子了。

      科學也亦如人生,人生總難免磕磕碰碰,不過也有不同,人生若漫漫長路,選擇好了腳踏實地地往前走,而科學就像攀山路,一定是一個接著一個臺階攀登的,只有這樣,雖然緩慢,卻能最終達到頂峰。那些不斷選擇不同課題內容的人也就像不斷選擇不同的山峰,看到山路,攀上幾階,看看風景便又重新選擇山峰,只是后來人也只能看到你所看到的風景,并不能繼續你的腳步再往上攀登。也有些人是冒險登歧路的,起初嘗到了一點甜頭,卻最終可能要跌入深谷的。大部分的中國科研人員都是攀攀人家的山路,欣賞一下風景,自我滿足一下人生也就夠了。中國當然也有人擁有精力和能力開創先鋒的,只是在現今的中國社會,科學的馬太效應讓他們連攀山路的門票都買不起。當然攀到高處,高處不勝寒的時候也還需要老老實實地像起初一樣一步一個階梯,否則即使你現在是中國院士,也可能是下一個韓國黃禹錫。

      你是要選擇一步一個階梯呢,還是一步一個階梯,還是一步一個階梯?科學,不一定要你一定做個俄羅斯的佩雷爾曼,但選擇科學,最好要有一顆佩雷爾曼的心。


    TAG: 態度科學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