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如果一個人說:做了什么研究工作,發現了XX。前途如何?
下面主要談如何否定XX。它們構成深度不同的8個陷阱。
(1)帶否定性傾向的、聽者的、最急不可耐的問題是:發表了嗎?
如答案為:否。則:某種幸災樂禍的話里有話或做共同的“憤憤不平”。(共否)
(2)如答案為:是。則:那個雜志?
如果為作者不好意思提及的那類,聽者就會很謙虛的說某些應景的話。(自否)
(3)如果作者得意的說:發表在Y雜志。(Y雜志接近或是名牌)
如聽者是出于好意,則會面上說:不錯,不錯之類的話題。
如聽者是出于妒意,則會繞圈子的話,這是被其:有什么啊?的心態支配的。(陰否)
(4)此后,如果作者有不服的情緒,而用某種話題反唇相譏,則會導致聽者問:
有人認可嗎?作者如答:沒有。則聽者可能會想:也不過如此而語(滿面春風)。(他否)
(5)作者如答:有!則一般地說,聽者會很小心的問:有外國人嗎?(或那個國內名人?)
如果答:沒有。則,聽者一般地說是給出一篇友好話語。也就到此為止了。(名否)
(6)如果答:有!則會進一步問:引用的人多嗎?
如答:不多。則,聽者一般地說是給定一定的同情,但內心還是否定性的。(眾否)
(7)如果答:多!則,聽者一般地說是認同的。此時此刻,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浮出水面。 聽者會問:XX是重大成果嗎?如答:不是。則,聽者一般地說是會感慨一番創新如何的難。(遠否)。
(8)如果答:是!則,出于妒意的聽者一般地說是會問:誰評價的?(根否)
這個問題是作者不能回答的。無論是誰評價的,都不構成有效論證。在這點上,聽者的問是包羅萬象的。因而,把(8)命名為:根本否定(根否)。
因而,一個科學工作者,如果(脫離科學論怔的自身規律而)尋求他人(或機構)的肯定來論證自身的“發現了XX”就必定是使自身陷入困境或陷于絕境。
相反,以平淡之心,只不過是把“發現了XX”發表出去,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則,最低限度的是能達到目的:可以繼承前進。而繼承前進恰恰是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
不主動去求取他人(或機構)的肯定;不介意他人(或機構)的評判;特別的小心別出“過錯”;力排眾議的“繼承前進”等,應是我國科技攻關者應有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