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的兩個小問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08 10:03:21/ 個人分類:研究生
目前正是廣大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的黃金季節。下面說一說我帶過的研究生在論文寫作方面較普遍存在的兩個共性小問題,供更多的同學們參考。
第一點, 未做到文氣貫通。
一些同學根據論文提綱寫作時,喜歡用層層疊疊的大小標題來組織安排內容,有時甚至細化到了四級標題甚至五、六級標題。但是,恰恰不注意是否做到了文氣貫通。我最喜歡對他們提的問題是:
假如你把所有這些大大小小的標題都去掉,這篇文章你自己能讀得下去嗎?如果讀不下去,感到“上氣不接下氣”,那一定是敘述脈絡、起承轉合出了問題。
因此,我的建議是,按照全文沒有一個標題的要求來寫作。這時你就會發現,在原稿的小節與小節之間,居然如此缺乏承上啟下的交代。那么,你就需要用一句話、幾句話或一小段話來勾連前后文,使得文氣暢通。
切記:氣若不順,人會生病,文不成文。
第二點, 在參考文獻標注上耗費了不必要的時間。
一些單位要求,學位論文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在文內要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注在相關文字的右上角。同學們在起草過程中,肯定要反復修改,有關文字、段落的次序也可能經歷多次調整,初稿的某些文字后來也可能被刪除掉。于是,原來標注的參考文獻的標號也得跟著多次變化。有時候,同學們在這上頭要花很多時間,忙得七竅生煙。調來調去,有時把自己都弄糊涂了,文內標號和文末的對應參考文獻都對不上了。
解決之道非常簡單,就是借用哈佛參考體系(Harvard
Referencing System)的基本方法。在定稿之前,文內對參考文獻不編號,而采取諸如下例所示的標注方式:
(武夷山,2010
a),(武夷山,2010
b),(武夷山,2010
c)……
(Leydesdorff, L. 2009),(Rousseau,R.
2008),(Small, H.
1998)……
總之,若某人有不止一篇在同年發表的文章被引,就用a,b,c區分開;未出現前述情況,就直接用作者全名(中國人)或作者姓(外國人)加文獻發表年進行標注即可。文末的參考文獻,暫時按照中國作者姓名漢語拼音音序或外國作者英文字母次序排列,不須編號。
這樣,無論文章經由多少次修改,只要把文內的標注括號即“(Leydesdorff, L. 2009)”之類連同文字一并搬運到新位置即可。文末的參考文獻清單不需要變動。即使在起草過程中,原先標注的某篇參考文獻被刪除,此時也不必調整參考文獻清單,沒準什么時候又把這篇參考文獻請回來了呢。直到全文定稿后,再開始一一編號,如果此時“(武夷山,2010
a)”被編為第21號參考文獻,將文末的此篇文獻調到第21條位置即可,一次完成。
當然,采用某些軟件工具處理此問題亦可。
切記:若方法不當,小事情可能耗費整時間,冤死了。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學位論文撰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