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我的科研孫子兵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4-07 09:59:29/ 個人分類:研一新同學

    博士或者博士后,拿老板的錢,替老板干活,本來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老板今天出什么點子,你就做什么點子,用勞動力來“報銷”工資。但是,如果真得這么不 動腦筋干活,只是讓老板高興而獲得表面上的繁榮的話,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出了。道理何在?主觀能動性使然!做科研不僅僅是做了什么,花了多少時間,得到什 么結果,做科研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研究哲學,研究理念,管理能力,科研態度,和軍事理論孫子兵法

    管理學中有一個術語“目標管理法”,即要樹立一個大目標,圍繞大目標,把大目標分割為可執行可實現的中目標,再切割為日常的小目標。這個方法也提現在很多 介紹科研的書(At the Helm, Making the Right Move)里面。合適的大目標比如:“在未來的五年內,我要成為這一個領域的教授。”合適的中目標為:“未來的一年內,我要把工作A和工作B整理出兩篇文 章,計劃投送Applied Catalysis A和Journal of Catalysis。并且,未來的一年內,我要和律師聯系,申請綠卡。”合適的小目標為:“昨天審稿意見回來了,這個星期我必須做這個新的實驗,并爭取下 周把稿子修改好投出去。明天是某會議投稿截止日期,我必須今天把摘要寫好。另外,某某樣品的比表面沒有測,我今天要把它測完。”書上說,我也體會到,好的 目標必須要有具體性、可執行性、可評估性,而壞的目標(如:“我要執行老板的點子”)非常寬泛。我體會到,一個研究者,也象開民營企業的經理一樣,心里一定要有排兵布陣,不要讓導師告訴自己今天該干什么,明天該干什么。成功的科研者自己知道:已經得到什么結果,還需要什么結果才能出文章?現在的困難在什么地方?如何克服這個困難?什么時候這個工作完成?這個工作的意義在哪里?完成以后,大致能投什么雜志?只有有了清晰的框架后,每天的實驗,生活,力氣都朝這個目標打,無關的事情也會被摒棄。一個好的方法是在紙頭上寫下一條一條待做的事情,做掉一件劃掉一件。每次劃掉,心里有中愉悅感,甚至獎勵自己去飯店吃一頓,這樣能激勵自己成為高效的工作者!另外一種方法是每天晚上回去之前把明天要處理的文件(比如開會的征文通知、未完成的稿件打印版、合作者送來的稿件、編輯送來的審稿稿件、要看但是還沒有看的C & En News)堆在計算機旁邊,堆在桌子上.這樣第二天一早來了,就"沖鋒陷陣",處理公文。

    很多老板每天看很多文獻,經常拍腦袋想出個點子叫你試一試。有的點子你不做就知道效果一定不好,即使效果好,也發不了文章,因為根據目前具有的儀器手段無 法解釋清楚實驗現象。如果你不能把握這一階段自己的“主旋律”、主打方向而被老板牽著鼻子走,今天試這個明天試那個的話,一年下來什么都沒有,還搞得自己 很累!更何況,很多老板說“試一試”,其實說不定他第二天就忘記了他自己說過的話。你卻當真了,屁顛屁顛花了一個月時間做了,結果發現效果不好。告訴老板 后,老板要么火冒三丈說:“誰叫你做的?”要么不露聲色、一筆帶過,說:“喔,效果不好啊。”顯然,老板不會自己打自己耳光承認自己出錯點子的,但是學生 的損失就大了。對策:學生應該先拖著,等老板冷靜下來,如果他堅持要做了才去試“一”試。如果他真的serious了,自己會來找你的。那么,什么叫做試 “一”試呢?好比說金催化吧,試“一”試就是你在認為不會得到任何好效果的前提下,不用嚴格控制合成或者測試條件,不用嚴格控制合成時的pH值,按照老板 的點子合成出初步嘗試的催化劑,然后在測試一氧化碳氧化活性的時候不用程序升溫的方法,而只是在室溫,50度,100度打三個點,說效果全是零。本來嚴格 測試,浪費你一天時間。但是現在你試“一”試,花了一個小時時間,在做完老板要做的點子后,可以拿出自己的催化劑做自己要做的實驗,同一天時間干了兩件事 情,都不耽誤!那么,用這種試“一”試的方法敷衍老板,在科研方法學上對不對呢?當然對,這叫preliminary experiments。道理很簡單:如果這樣隨意制造的催化劑,室溫有100%轉化率的話,那么以后可以嚴格固定實驗條件做進一步詳細研究;而這樣的催 化劑在200度還沒有效果,這說明這不是隨意合成引起的,而是這個點子根本沒用,于是馬上就要“剎車”了!

    有時候,無論是自己做科研,自己做老板的點子,還是老板從外面不同的地方拿來樣品叫自己測試,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做這些實驗,是為了什么?能解決什么工 業生產的實際問題?在學術上能解決什么別人沒研究過的問題?和別人搞合作,弄清楚是老板提出搞合作,還是別人求我們,急著等這批數據出文章搞合作?如果是 老板外出開會和別人隨口提提,拿來樣品搞合作,很可能就不了了之,沒有結果的。因為事先沒有一個workable plan,必要沒有說好研究計劃,時間安排,基金支持,人員分工,什么時候出文章,誰當通訊聯系人,哪一方面當“操盤手”,到后來必然沒有好結果。老板當 然損失小,因為他也許有1000篇文章了,他有無數個項目,各種各樣的人都見過,但是學生的損失就大了。所以:不要光做拼命三郎,首先要問清楚。細節一點 地來講:好比說(架設)別人要進行某種復雜的無機合成,達到某一特定目標;而我手里有同步輻射的儀器(我只是假設這個情況),別人于是找我合作,隨便給幾 個樣品。我當然要問清楚別人想達到什么目的,分析一下用我的儀器能否達到這個目的,同時分析有沒有大材小用。因為有時候別人想合成一個東西,但是并沒有達 到那個目標,現在提供的樣品只是半成品。那么,如果我是聰明人,我就會說:“等你合成出你想要的東西,確準了,我才給你測;如果你不確準,一次一次地做同 步輻射,做了也是白做的。”

    要有正確的定位,平常的期望值。管理心理學里面有個激勵理論,就是說當老板對下屬的要求比下屬的能力稍微高一點,“跳一跳摘桃子”的時候,能達到最佳激勵 效果;而如果總是讓下屬做剝毛豆的簡單勞動,下屬提不起精神;而如果要求下屬每年都出篇Nature, Science,同樣達不到激勵效果。從老板的角度說,很多老板總喜歡給學生空幻想,說這個工作做出來以后,就能出Nature, Science, JACS,還沒有上法庭就先審判了,實驗還沒有做就說能出Nature, Science了!從學生、博士后的角度說,千萬別屁顛屁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還不如保持平常心,認真做好每天的事情。對于合作的事情,也千萬別期望 值太高。合作者急著找你合作,往往會把預期結果說得如何好,說服你和他合作。而你叫別人給你做實驗,別人也會拍胸脯說他的儀器多么多么好,一定能得到什么 結果,出Nature, Science, JACS。記住:說的東西都沒有用的,要看結果。一本介紹科研之道的美國書本(At the Bench)已經說了,“要與人合作,你就要準備花的時間比預期的時間多得多。找你合作的人總是說只是麻煩你測一個樣品,就一個;但是結果總是測了一個又 一個。”此外,正確定位還在于把文章投到合適的雜志上去。

    企業管理學有個術語叫“盤活存量,提高增量”,科研上也是這樣。往往學生手頭上已經有很多數據了,五篇文章已經呼之欲出了,只是沒有最后成型,但是很多老 板還是不停地催著做實驗。這時候,應該果斷認清什么是存量,什么是增量;什么是現金,什么是期貨或者空頭支票!力氣只有往一處使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要集中 優勢兵力消滅敵人!先把容易完成的完成的文章完成,投稿;然后把下一篇已經完成80%的工作完成,投稿;最后沒有事情做了才做新的實驗。在此期間,表面上 看這個月沒有做什么新的實驗,但是卻實現了“存量”的價值,理清了頭緒,做這些事情的價值是其表面價值的數倍!

    還有,要知道自己的最終目標。有時候,認真做好自己的課題和自己的最終目標(比如找到一份工作)是不沖突的,但是,問題是:只要做好自己的課題就能達到自 己最終目的了嗎?當然是遠遠不夠的。這正如要出國的同學光做好課題是不夠的,也要復習TOEFL, GRE;要找工作的同學光做科研是不夠的,也要學習計算機,學習應聘技巧,投簡歷;要當教授的同學光做自己課題是不夠的,也要復習課本知識,防止上崗后誤 人子弟,也要動動小腦筋想一想以后該做什么。如果這些事情都是在晚上“下班”以后才做的話,那么根本不可能把事情做出來。我的理念是:現代教育的目的就是 要造就對社會有用的人,造就對自己有用的人。如果我是老板,我就會鼓勵學生多為自己前途、職業規劃著想,“上班”時間看TOEFL, GRE 也沒有關系的。很多人在老板的逼迫下出了很多文章,后來畢業后還是放棄科研了。在我看來逼迫也沒有用,self-motivation非常重要,是成功科 研的靈魂.

    TAG: 孫子兵法科研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