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科研怎能成政治任務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4-04 15:01:31
《從合成蛋白質到合成核酸》 鄒承魯等口述 熊衛民整理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出版
早就聽說了“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要出版的消息,然而,只是在讀了《從合成蛋白質到合成核酸》一書,才真正接觸到了這套叢書,而且,閱讀還是頗有感受的。
與通常的口述史略有不同,這本書,實際上是圍繞著書名中所提示的主題,對于參加了相關工作多達26位人士的訪談的合集。而書名所提示的主題,指的是在20世紀中國生命科學史中,頗有里程碑意味的三個重大成就的取得,即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胰島素晶體結構的測定,以及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
其實,就此書作為一本將三個相關事件的多人訪談合集這一形式來說,也可分好壞兩方面來說。就好的方面來說,是因為可以看到眾人對同一事件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敘述,這可以讓那些重要的事件在讀者看起來更有立體感;但與此同時,因為每人敘述的篇幅有限,相應地,提供的信息量就會偏少,對于歷史事件表現的深度和連貫性會有影響。實際上,此書更像是作者(也即口述史的訪談者)為其研究而做的訪談筆記的整理版,除了通過受訪者的講述而將這三個事件展示給讀者之外,更可以作為一份重要的史料作為后人研究的基礎。當然,如果不那么沉重地想,哪怕是對于想要了解這段歷史的普通讀者,這種比較通俗的口語敘事,也會讓人們像讀故事一樣,更容易地拉近讀者與歷史的距離。
當人們回顧20世紀中國科學史,特別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的科學史時,在國際背景下可以自豪地夸耀的重大成果為數并不很多,而像“兩彈一星”和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可以算是其中最重要的幾項。但當人們真正深入到這些事件背后去作深度發掘時,總是會發現一些與現在用以張揚輝煌成就的“官方”歷史敘述有所不同的,更帶有些許耐人尋味的外史意味的內容。在這本書中,雖然在多篇訪談里涉及到了許多方面的內容,包括一些研究過程的細節,但貫穿全書給人以最深刻印象的,恐怕還是“政治”這個關鍵詞。
對于沒有經歷過“文革”以及“文革”前歷次政治運動的人,以及作為相關歷史之旁觀者和局外人的外國學者們,要真正理解在“文革”前和“文革”中人們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包括科學研究的特殊情形,實在是有些困難。而在那個時代的事情也確實與今天太過不同。偏偏此書敘述的三個事件,又都發生在“文革”前和“文革”中,這對于此書相對年輕的訪談者顯然是一個挑戰。但在訪談者的努力和受訪者的配合下,此書還是向人們揭示出了許多在今天似乎不可理解但在那個時代卻又如此自然的東西,可以為人們進行更多的思考提供有意思的材料。
比如說,在那個時代,在整體和普遍的意義上國家并不重視科學的情況下,為什么會上馬這樣的項目,許多受訪者提供的相對一致的答案是:為了國家的榮譽,為了揚國威。也就是說,那時,能夠有些“反常”地動用如此大量的財力和人力(特別像是那種可以不計成本的多家單位合作以及在研究中的“大兵團作戰”的研究方式)進行這樣的基礎科學研究,最為首要的動力、動機,并不是我們經常說的通過科學研究而發現“真理”或認識世界,也不像今天這樣更為強調研究工作的經濟前景,而只是為了國家的榮譽和形象。這與當時以及后來延續更久的我們在體育運動領域的做法頗有相似之處,即為國爭光是第一位的,而為了人民強身健體的體育之本來目標卻被忽略。這就使科學研究成為了可以用來“獻禮”的一種政治任務。
在那個年代,還遠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如此急切地追求諾貝爾獎的動機,但如果拋開表面上的時代差異,在我們今天如此熱衷于諾貝爾獎的背后,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看出一些深層的相似呢?雖然書中敘述的三項重大發現都很了不起,在研究過程中,也并非有意識而是作為副產品留下了一些人才上、經驗上和學術上的積累,但這三個重大成果實際上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呢?我們可以說,由于政治因素的影響,那時的科學研究工作是不正常的,但歷史總是可以讓人們去聯想一些事,在今天,我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也還以為國爭光為動力想要在科學領域中爭諾貝爾獎,以致于以獲獎為目標來設計課題,重點投入,那樣能夠帶來中國科學在整體上的理想發展嗎?從更務實的角度來看,那樣的發展對于中國的實際,又意義何在呢?
西方近幾十年來以科學為對象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出現了像科學的社會建構論這樣的觀點,而像這本口述史所展示的,也可以說恰恰正是在中國當時的那種背景下,科學發展的政治建構的一個突出的側面。如果再以更高的期望,筆者倒更想看到類似于科學知識社會學(SSK)意味的,對于在那種特殊時代特定的背景下,因政治等因素給科學觀點、科學知識等傳統中被認為是“內史”的內容的建構,也許這還需要未來的研究。這也正表明了對那些輕視口述史研究的觀點的一種反駁:口述史雖然主體上是受訪者的表述,但訪談者本人的意向和關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口述史的內容。不過,就目前而言,這本讓我們看到了在合成蛋白質與核酸的”科學工作”中的政治的口述史,對于讓我們思考如何看待科學本身,已經是有某種顛覆性的重要史學意義了。
相關閱讀:
- 科研十招 (fjdlgldg, 2010-3-07)
- 王庭大:為何科學家影響力大不如前 (sclbj, 2010-3-08)
- 科研路上血的教訓 (dxkuii, 2010-3-11)
- 面對科研,研究生們安什么“心”? (JJSIE--NNE, 2010-3-21)
- 也談研究生在科研中碰到問題怎么辦 (JJSIE--NNE, 2010-3-22)
- 學習?創新?,中國科研誰之過 (yfdihdx, 2010-3-23)
- ZZ 研究生論文與研究生科研 (santa, 2010-3-25)
- 科研成果難以轉化 (maomi530, 2010-3-26)
- 緊張的科研中,小小的休息 (wyznanhang, 2010-4-04)
- 我的計算機上的科研文件夾分類 (uwku58h, 2010-4-04)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科研政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