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大學需要理想主義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16 09:41:21/ 個人分類:體會

      直面“錢學森之問”,很有必要反思: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大學,究竟何為安身立命之本?尊重大學的本源、反對功利主義取向,中國的大學要有自省意識,對現狀作系統反思和深刻批判,培養“非功利性”的理想主義,把它作為核心價值理念

      上周五,是錢學森先生誕辰99周年紀念日,許多人再次議起“錢學森之問”。此前,教育部曾就“錢學森之問”作出回應,稱這個問題“特別宏大”,“是非常重要、又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表示下一步會把“杰出人才的培養”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來抓。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直面“錢學森之問”,很有必要反思: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大學,究竟何為安身立命之本?

      理想主義是大學的精神基礎

      縱觀大學發展史,從近代偏重教學的英國式大學,到偏重研究的德國式大學,再到集教學、研究與服務為一體的美國式大學,無論哪種大學的理念和教育模式,在生成、演變、發展的過程中都蘊含著理想主義;這種理想主義,借用康德的話,一言以蔽之,就是“非功利性”。康德指出:非功利性是一切終極價值的條件,大學和學者不能以功利性的態度來從事學術研究。在他看來,大學的“非功利性”,指“求真”是大學的核心,大學要“為真理而真理”,反對“為功用而學術”的功利主義,更要反對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康德的這種“非功利性”論斷,給我們提供了準確理解和把握大學根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的一把鑰匙。

      以此來看當今中國的大學,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日趨凸顯甚至大有蔓延之勢:我們的大學沒有擺脫以“實用理性”為核心的思維定勢,過度重視科學的“使用價值”而非科學的“價值”,過分地把科學工具化、功利化。也因此,將“科學”與“技術”這兩個原本不同性質的東西籠統地合稱為“科技”,過于偏重應用性研究,對基礎性的自由研究重視不夠;重工程技術的發展,輕哲學社會科學的建設。

      其后果,就是我國大學原始創新能力薄弱,以及缺乏領導世界科學潮流、開拓全新研究領域的一流成果。在人才培養上,許多大學抱有功利主義人才觀,片面注重人力資源“開發”而非人才“養成”,片面注重依據產業行業短期需要而非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培養人,因此總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在學術風氣上,一些學者急功近利,搞研究奉行“速決戰”甚至“閃電戰”,無心“持久戰”;熱衷“出場率”,遠離“冷板凳”;作風漂浮,揠苗助長,甚至出現尋章摘句、造假抄襲現象。一些大學文化積淀、學術空氣淡化,“官本位”傾向和“行政化”趨勢在嚴重影響學術的發展。

      中國大學如何重建理想主義

      尊重大學的本源、反對功利主義取向,中國的大學要有自省意識,對現狀作系統反思和深刻批判,培養“非功利性”的理想主義,把它作為核心價值理念。

      第一,尊重學術自身價值,心無旁騖地“求真”。

      科學就其本質來說,是由求知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驅動的,是只問真理、不計功利的學問。梁啟超先生強調“學問即目的,故更無有用無用之可言”。蔡元培先生主張學者“當于研究學問之外,別無何等目的”。溫家寶總理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綜觀當今世界一流大學,無不以知識傳承與創新為宗旨,并以此教育學生。大學首先必須成為知識創新的基地。這里所謂的知識,是以自身邏輯為標準的知識。知識的價值首先在于知識本身,在于知識給人們展示了客觀外部世界與人類社會諸多現象之間的規則與聯系,而不在于或不完全在于知識可能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的“使用價值”;要防止急功近利傾向扼殺大學在知識創新、提高知識理性化能力方面的潛能。

      第二,秉承學術倫理,將學術作為“志業”。

      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追求真理當作內在需要時,才算是真正的學術研究。真正在學術界卓有成就的人,往往把求真當成一種生命的實現方式而不是一種刻意為之的功利化追求。因此,大學的學者要認清自己“學者的使命”,將獻身學術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不媚俗、不失格、不偏移,不為勞形累心的名利位勢所惑,以學術為“志業”。吳宓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發表的《我之人生觀》中說:“職業者,在社會中為他人或機關而作事,藉得薪俸或傭資,以為謀生糊口之計。志業者,為自己而作事,毫無報酬,其事必為吾之所極樂為,能盡用吾之所長,他人為之未必及我。而所以為此者,則由一己堅決之志愿,百折不撓之熱誠毅力,縱犧牲極巨,阻難至多,仍必為之無懈。”如今的大學學者恰恰需要這種“志業”精神。

      第三,“非功利性”理想主義,歸根到底表現在大學要培養出具有理想主義人格的新人。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任務,而“培養什么樣的人”是大學的首要問題。大學奉行理想主義,最終要以培養出理想主義人格的新人來體現。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提出: “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大學培養的“真人”,就是與“求名趨利”的偽君子和以假為真、以假亂真的 “偽知識階級”相對立的人,是勇于追求“行動的真理,真理的行動”的人,說真話、辦真事、求真知、獻真情、為真理而奮斗的人。大學要努力以真知去引領學生,以真情去感染學生,以真善去熏陶學生,以真愛去感召學生,全心全意培育“真人”。

      (朱慶葆/南京大學教授、博導,教育部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咨詢顧問組首批顧問)


    TAG: 大學理想主義

    hongjingzi 引用 刪除 hongjingzi   /   2009-12-16 11:17:37
    懷念錢學森!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