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學不需要大樓,而是需要大師”是錯的
最初的觀點是說,大學不需要大樓,而是需要大師。
這句話本身有些極端,大學如何不需要大樓呢?山西不重視教育,大學里面精神面貌很可憐,是城市里面最不漂亮的地方。特別是和沿海的一些大學比較,使我體會到,大學既需要大師,也需要大樓。大樓體現了社會對大學的投入和重視程度,體現了大學在物質文明方面的發展水平,體現了大學窮不窮。如果一個大學是窮的,很難想象它的發展。
現在城市土地越來越狹小,大學的發展也需要集約,就更需要大樓了。
2
大學既不需要大師,也不需要大樓
大學既需要大師,也需要大樓。但是咱們國家的大師有多少呢?沒有幾個,何況今年幾個巨星隕落。
再就是體制上的問題,大師往往集中在北京,在外地,在中部,還有不算東部又不算西部的山西,就更沒有大師了。
所以說大學需要大師,道理是對的,但是效果是空的。所以極端地說,大學并不需要大師。
大師都不需要,大樓就更不需要了。所以大學既不需要大師,也不需要大樓。
3
大學需要大樹
那么大學需要什么呢?大學需要大樹。
首先古人說,一年之計,在于樹谷;十年之計,在于樹木;百年之計,在于樹人。
可見樹,和生命的價值息息相關。而要樹木成材,恐怕也要百年,甚至是千年。想象不到,十年時間能讓什么樹木成材?除非是“柴”。要成材,必須百年千年萬年,因此樹是滄桑的象征,更是“才”的象征。
成材是要積德的,積德不是三天兩天的事情,而是有歷史內涵的積德。大樹,以及古樹是歷史感的結果,也是歷史感的象征。
銀杏又叫公孫樹,是說,爺爺栽上樹,孫子才能吃上果實。俗語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的爺爺就特別喜歡栽樹。
因此對樹的態度,完全說明一個人的眼界,以及世界觀。一個人有成就叫做“建樹”。一個人要有建樹,必須先有“樹”的觀念。樹人就是樹“木”,不樹“木”的地方,也不會樹人。
4
大樹就是歷史
陜西師范大學有一棵大樹,在校門里面,舊圖書館前面。圖書館本身就是一棵樹,圖書館下面種了藤,爬滿了圖書館滿身。使得圖書館本身象一座青山綠丘。
圖書館前面是一棵雪松,非常有特色。枝條從地面不遠處開始伸出,一根一根相連,或者說,相互距離不遠,這樣人就可以踩著枝條,象上臺階一樣,盤旋而上,直到云天。
和陜西師范大學相反,我們學校政法學院有一棵玉蘭樹,可惜被挖走了。那年學校裝修舊行政樓,不知道這棵樹犯了什么法,其實它也不礙事。其實嚴格地講,戕賊這樣一棵樹,何嘗不是犯罪。
玉蘭花是最美麗的喬木類的花。天安門到新華門之間的長安路邊就是玉蘭。玉蘭花形比較大,象燦爛笑容的小孩的臉龐。花期也早,往往和陽春白雪一起相映。我們學校的那棵玉蘭樹是我見過的最大的。也是我經常給朋友寫信報告的。
再就是北京師范學院,我的第二個母校,也是一個有好樹的地方。第一次到母校,很是悲傷,但是一往里面走,看到了路兩旁整齊的北京楊,一直延長到很遠的地方,頓時讓我的心平靜了。雖然北京楊本身是平凡的,但是也有它美的地方。高大,清爽,精神。看著北京楊整個樹干都披著綠色(灰綠),再聽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頓時有了自信,我從這些樹直覺地感到這個學校應該有些底蘊。果然慢慢地了解了母校的幾個國寶。
5
古樹就是愛心的象征
過去我們搞建設,如果碰上樹木攔路,很簡單,就是格殺勿論。更不用說那些老態龍鐘的古樹。
現在我們變化了,遇到樹木會盡心移植,遇到古樹,更是小心翼翼,全社會都會關注。甚至有為了保護古樹而修改建設計劃的事情。
不僅有對古樹的愛護,還有對古樹的崇拜,雖然這有點過分,但是反映了人們對歷史的態度。
有愛心的地方才會有古樹,有愛心的地方,才會有文明。草木無情,人不是草木。感時花濺淚。人的感情本來是沒有界限的,如果一個人對樹木沒有感情,那么是這個人本來就沒有感情。因此到了一個地方,想知道民風民氣如何,其實很簡單,看看這個地方有沒有古樹就能知道。如果沒有古樹,這個地方一定是人心淺薄的地方,民心淡漠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的人們該懂而不懂的道理和東西太多了,不懂“樹人”的道理,不懂“愛心”。
6
大樹是管理的象征
一個地方的人文水平,管理水平,完全會反映在對樹木的管理和規劃上。有這樣一個學校,十步以內,樹木成蔭,大樹樹木品種雜亂。十步之內,僅大型樹種,就有柳樹、槐樹、柏樹、梧桐四種。更不用說灌木了。灌木更是品種繁多。
不僅品種雜,大小更是不一。有高的,有低的,有大的,有小的,有肥的,有瘦的。還裝模做樣,有一棵病歪歪的老槐樹。真是滑稽。行距也混亂,有的柏樹和槐樹擠在一起,相互帖在一起的部分由于日照缺乏,營養不良,沒有什么發育,兩棵樹分別象是腦袋被砍掉一半的罪犯。
在整個校園里面,樹木更是雜得不可言說。這樣的學校在教學的管理上又會是什么樣呢?所以是大樹的精神面貌(綠化)是管理的象征。
以這些標準衡量,我們的北大、清華怎么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