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在取得令人矚目成就的同時出現的某些倒退現象,正是教育遭受扭曲的反映。面對
大學這樣嚴肅的問題,我們的思考又被引回到問題的原點——教育到底是什么?大學究竟應具備什么樣的品格?大學的領導者應該擁有什么樣的德行和思維?
大學的本質
池田大作將其對
大學使命的理解體現在他所創辦的創價大學的校訓里:成為人格教育的學府、文化建設的搖籃、人類和平的要塞。耶士培等人也主張“大學教育之目的在于模鑄整全
的人”、“在教學與研究之外,大學更應惜意于創造性之文化情調”。以“育人”為主要目的的大學教育應具有如下特征:
教育是完全的。“完全”的第一個含義是“全人教育”,即“教育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它應該關注人類的每一個方面——智力上的、心理上的、社會的、身體上的、
精神上的”;教育形式不僅是教室、
實驗室內的活動,也包括學生的和學校內的一切活動。“完全”的第二個含義是“眾人教育”,即教育是為了所有人的發展。讓
每個學生成功,幫助每一個學生成功,應該成為學校的追求和
境界。
教育是誠實的。教育是氛圍的潛移默化,所有教育者的個人行為、學校的一切教學、管理、服務及其對各類事務的態度和決定都會構成氛圍的一部分而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為此,大學應該警惕校園內廣告式語言、浮夸虛假之風和商場、官場習氣的流行。
教育是感動的。一切教育都源自人的內心,因此教師成功的階梯是首先取得學生的尊敬,學校成功的第一步是讓學生感到了完全的尊重和關愛。學校處理任何事務時與對學生尊重和關愛的脫節,就只是在辦“事”而不是辦教育了。
教育是創造的。教育不是簡單的傳承和記憶,而是受教育者在繼承基礎上的重新建構,形成自己的認識體系、價值體系和文化模式。其次,“教”就是引導學生去思考和再思考一些新的東西。第三,教育需要由擺脫短期功利并有首創精神的人去引領。
教育是高雅的。大學應該充滿大氣、正氣和雅氣,具有令學生和社會尊敬的氣質。這種氣質需要拋卻功利和繁枝末節的勇氣及遠離浮華虛假的氣節。歸根結底,需要
對大學理想精神的堅守和把育人使命看得比社會流行的世俗
標準更重要的信念。不排除媚俗、媚勢、媚利之風和炫耀、掩飾心態對大學肌體的侵蝕,大學就會具有兩
副面孔和雙重人格,那時大學的神圣與莊嚴也就不復存在。
當代大學的反思——“工具理性”影響下的大學
大學需要不斷進行理性的自我審視。但是,對“理性”也存在不同的理解。海德格爾等人把“理性主義”的東西看作是很煩心的事。當太重“實際”、太重“功利
”,把存在的就當作合理的時候,認識已經不合理了;當只關注具體事務,僅僅依據傳播的時尚和流言以及對事物“不負責任的平均理解”去處理事務時,認識已經
不真實了;當認為一切都可以用金錢和數字計算并都可以規范化,而忘記人的創造是無序的、人的情感、道德、精神、信仰是不可以簡單量化的時候,這樣的“理性
”其實已經很不“理性”了。但不幸的是,大學近年來出現的許多值得注意的傾向不能不說受到了這種“工具理性”的影響。
工具理性下,大學偏離了教育。教育是道德的,但今天大學對學術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道德的關注。評價學校、教師的指標里更多的是可簡單量化的數字,卻難以找
到真正體現學校和教師精神格調及其對學生成長關懷的具體規定。隨之而來,一些學校里育人工作日益被邊緣化。他們天天研究一件件具體事,卻不與教育的使命相
關聯;他們花很多精力去編織關系網,卻對“下面”的人漠然以對。
保持寧靜和清醒。一些大學越來越官場化,大學領導人的氣質也越來越像官而不像學者和教育家,忙忙碌碌、投機鉆營、弄虛作假、追逐升遷,失去了大學應有的神
圣和高潔。教育是文化的,文化是負責的哲學思考,是對人類高尚本性的信仰和追求,大學內在的不可替代的力量就是它文化的影響。
進入教育的境界——超越工具理性的大學文化建設 面對實際,很多大學似乎應該想一想:我們理解大學的意義了嗎?我們現在是在辦“事”還是在辦“教育”?我們進入教育的境界了嗎?
進
入教育的境界,大學要像抓學科建設、條件建設一樣抓好文化建設。大學文化不是簡單的校園文化活動,也不是有了“校訓”、“校歌”、“辦學指導思想”就算有
了文化。大學文化建設,實際是對現有教育活動的反思,文化建設的過程是學校與師生共同進行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和價值認同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堅守和變化的
結合,是繼承和創新的統一。
進入教育的境界,大學就要由教育家而不是專家或活動家治校。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認
為,大學校長應該是先進文化的代表、社會道德的楷模、大學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精神領袖、大學整個學科建設的總設計者。惟有教育家才能超越自身職務利益
和自身專業特長獻身教育、才能理解個人行為與教育緊密相關、才能使校園生活與學習高度融合,讓學校的每一次活動、每一件具體事的處理都與對教育使命的思考
和對人成長的關懷聯系起來。
教育的境界,呼喚大學的各層領導者把研究、弄懂和踐行教育使命和大學理想當做自己的
基本功;呼喚大學領導者走出淺薄和躁動,變得深刻和成熟。南京大學校長陳駿說,理念創造文化,文化創造制度,制度創造生產力。理念還沒搞清楚、搞對頭,就
急忙弄制度、弄改革,還沒懂得恰恰是大學的軟實力才是大學戰略管理的真正起點。
進入教育的境界,大學中黨的工作就要把大學文化建設視為自己的經常性工作內容和推動全面工作的切入點;呼喚大學中各項具體工作的文化自覺,建立起在文化視
角下開展工作的思維習慣和工作模式;要努力推動研究踐行先進文化的群眾性學習型組織和專業研究隊伍共同活躍在校園里。只有這樣,受到工具理性和自由資本主
義思潮侵蝕的大學才有可能向
科學理性的組織回歸,以人為本的大學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