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作為我國高學歷人才“金字塔”的塔尖,一直以來是社會的重要人力資源。過去,博士研究生猶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擇業取向主要集中在大學和研究院所。近年來,作為人才容量最大的企業逐漸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對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隨著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觀念的轉變,企業越來越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他們在人才選用上不單看重學歷,更看重應聘者的工作經驗和能力。博士生一般理論知識多,實際工作經驗缺乏,對于重經驗和能力的企業來說,并沒有顯示出獨特的就業優勢。如何彌補博士生這方面的不足,大學科技園可以作為一個有效的“鍛煉舞臺”。
1. 大學科技園是提升博士生就業能力的有效平臺
大學科技園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是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以及高新區二次創業的主要創新源泉之一,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產學研結合、為社會服務、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平臺(科技部、教育部,《國家大學科技園“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在連接大學、企業和學生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博士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學科技園的學生創新實踐平臺,訓練自己嚴謹的工程化研究方法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研究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從而既提高了自身的就業、創業能力,又促進了大學科技園在教學、科研、產業三方面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首先,大學科技園是博士生很好的實踐基地。博士生可以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廣泛參與可產業化項目研究,與大學導師、企業導師共同組成科研創新團隊,進行科研實踐和項目研發。有些大學的科技園還推動博士生在大學科技園相關企業掛職擔任助理或技術骨干,促使博士生盡快了解企業實際需求,迅速融入社會,提高就業競爭力,為將來進入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其次,大學科技園是博士生就業指導和咨詢的有效平臺。大學科技園常會利用自身的平臺和渠道優勢,邀請專業人才中介機構為博士生進行就業指導評估,邀請知名企業經營者介紹先進的工程化技術理念和管理經驗,組織專家指導如何尋找可能的產業化項目等問題,邀請政府分管部門介紹相關的政策法規等。這些途徑可以使博士生進一步明確就業目標、更好地做好就業前的準備。
再次,企業家和一線技術專家可以作為博士生的課外導師。博士生可以選擇優秀的企業家和一線技術專家作為課外導師,共同進行市場調研、研發案例剖析、商業計劃的構架、搭建管理體系等,使自己在讀期間就能直接面對近似實戰的職業環境,提高應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團隊領導能力,建立協作關系網絡。
2. 利用科技園創新實踐平臺,拓寬自身就業渠道
大學科技園是企業與高校的橋梁和紐帶。目前很多大學科技園里都有“開放實驗室”、“產學研示范基地”、“‘實習、實踐、創業、就業’基地”等公共服務平臺,博士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比較完善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優勢。此外,博士生要正視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現實差異,將理論傳授與實踐能力培養、個體鉆研與團隊合作、教學規律與生產規律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自身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
以大學科技園為載體,選擇合作企業伙伴和合作方式,選準合作伙伴是有效的培養博士生途徑,也是博士生實踐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對于技術研發型人才培養的實踐基地,會著重考察是否有較完備的研究條件、一流的技術團隊和技術儲備、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富有創新精神的團隊;對于商業、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實踐基地,會著重考察是否有適宜的營業場所、管理規范的商業環境、運作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等等。在大學科技園的基地建設中,一般會聘請相關技術人員、營銷人員、管理人員、會計人員等任兼職教師,指導博士生獲得真正的職業訓練和體驗,幫助他們了解企業需求,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3. 大學科技園應建立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
在大學科技園建立以博士生就業為驅動的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是保障學生、高校、企業互利共贏的客觀要求。應著力建設好如下四個方面的長效機制。
1)動力機制。大學科技園不斷整合資源,以產學研合作為契機,推動高端人才的培養和輸送,需求動力的產生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家大力弘揚自主創新精神,社會需要博士生把他們在實驗室的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功底應用于社會實踐;二是企業和高校本身需要借助這些高端人才的流動來實現產學研的合作;三是大學科技園的自身功能定位要求園區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人才、資本、技術資源聚集的基礎上。
2)運行調控機制。運行機制是協調、保證以人才培養為軸心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正常運行調控的機制。在博士研究生就業輸送這一環節,高校必須在企業的配合下建立一種根據市場、企業需求主動適應、調整的機制,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方式、人才規格、辦學規模、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建立社會調查、決策、調整、適應的機制。
3)保障機制。應建立政府、高校、企業、園區四方各負其責的保障機制。政府負責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文件明確學校、企業、園區在人才輸送與技術轉化合作中的地位、作用、權利和義務等。同時學校、企業、園區應通過簽訂合作協議等形式明確各自的責任,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4)
信息反饋機制。通過對博士生的畢業就業率、用人單位滿意率、就業穩定率以及對企業發展的貢獻等信息的反饋,有利于對博士生就業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幫助高校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完善博士生的培養和就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