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讀碩士時,提高最多的是英語和綜合能力。
讀博士時,提高最快的是科學研究能力。
在美國,體會最深的是國際化視野與國際化思維。
前天,和一位美國教授談得最多的實驗室的方向和研究生的方向。
在招研究生時,一方面想多招幾個,另一方面又認為招得太多不利于研究生培養。
美國實驗室的適度規模是10人左右。中國情況和美國不太一樣。
做為導師,我給研究生的第一建議是----爭取有一個特別的科研機會。
我讀博士時,做了一個課題,也是導師的國家“863”課題。記得11月23日在北京開會,當時已經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其他子課題也取得了一些可喜進展。會議交流進行了3天。那是一次極好的機會。就是在那次會上,認識了一位課題負責人,后來形成了課題合作。
第二次會議在三亞舉行,認識了另一位課題負責人,形成了第二個合作。
施一公發表了21篇CNS論文,合作者有統計,形成良好的合作是提高研究水平的重要條件。
作為導師,我和研究生共同制定的培養方案多有項目基礎,完全創新的只占三分之一。
我也把研究生分為四組。四組之間有協同關系。
如果說具備某種能力的話,也只能是在研究中提高。
總結研究生培養的經驗,體會如下:
1.獨立培養
有的課題基礎好,條件完全具備,技術優勢明顯,這種情況適于獨立培養。
2.聯合培養
有的技術實驗室不具備,知識儲備也不充分,這種情況適于聯合培養。
3.在學習和引進中培養
有的課題是聯合承擔。有的知識需要重新學習,有的技術需要從外引進,導師和研究生需要學習和引進。
4.交互式培養
碩士生培養計劃三年,博士生培養計劃也三年。但是,碩士和博士培養方案很不相同。如果培養優秀的研究生,特別需要交互式培養。
與別的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是一種很好的合作方式。研究生能有幾個導師,那是最好的機會。
我讀碩士研究生時,兩名導師。我讀博士研究生時,也是兩名導師。我的感覺很好。
結合我作為研究生的體會,也從我作為導師的經歷中抽取精華,我的建議是:
1.科學選題
科學選題時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一環。如果導師的課題進入世界前沿,可以和導師的承擔課題一致(重合)。
還有一些情況比較特殊,選題需要適中,預見性要強。
2.實驗宜“前緊后松”
研究生畢業需要發表論文,畢業后就業也需要遞交CV,前面出的結果好,出論文快,后面主動。
3.特別注意“經歷”
美國非常注意經歷。中國選人規則特殊。但是,有了經歷,從而從容一些。
“經歷”是最好的老師。我自己獨立的發現,會告訴我“循規蹈矩”的快感。有了經歷,會輕車熟路。
4.重要的發現
重要的發現主要是世界第一的發現。一是重視資源與來源,二是特別注意觀察和實踐。
5.如何創新
錢學森認為“國內沒有一所大學具有培養領軍人才的培養模式”。原因在于,像是國內大學聚焦“自保”。比如應付學生畢業,應付教學評估。美國哈佛大學培養世界領袖人才的旗幟鮮明。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在“公立前三”策略指導下,創出“十大去處”(最適于就讀的大學和研究所)。
6.最重要的是綜合能力
研究生可以有絕活。研究生可以在智力上出類拔萃。但是,綜合能力最重要。國內和國際上評價人才的標準還是多元化。
例證一:國家公務員考試,160題,30分鐘,題目包羅萬象。
例證二:研究生考試,政治,外語,兩門專業課
例證三:博士入學復試,初始成績只是錄取的一部分,復試測試綜合能力,甚至靠查博士論文題目的基礎條件。
例證四:求職候選人綜合條件優越,中選的幾率最大
例證五:申請課題實屬“綜合競爭”。
給研究生的建議:多一些經歷,就多一些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