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學生當成人,把研究生當勞動者
植保學院每年大學生畢業時都會讓老師們寫一句祝福的話,這是一個堅持了很多年的創意。今年我寫的是,“去除稚嫩,保存善良。不要大驚小怪,不要隨波逐流”。前一句是我自己寫得,后一句據說是出自某位主管教育的領導之口。倘若屬實,則這位領導人十分洞悉
中國教育之弊端。
也許,中國教育的最大弊端不在于應試教育,而是過于脫離社會現實。因此,大學生走向社會以后,容易對許多社會現象大驚小怪,而隨繼全盤否定自己在校園所學的東西,從而隨波逐流!
從幼兒園到大學,每個學校都有嚴嚴實實的圍墻。看得見的圍墻限制了學生的自由,從幼兒園開始到高中,幾點進校門,幾點出校門,學校做主。從學生安全角度出發,高中階段以前的管束,我是贊同而且認為是有必要的。但不明白為什么大學的校園也一樣需要圍墻,還要一個豪華的大門。
心
里不明白,但我還是知道原因的。中國的大學生必須被管束,幾點起床,幾點做早操,幾點上課,幾點晚自習,幾點熄燈休息,都要按照學校的既定政策做。如果不
這么做,會出什么結果?教育管理者認為,大學生就會偷懶睡覺,不上課,不上自習,不學習,沉迷于網絡,荒廢了學業。學校要嚴加管束的另一個深層次原因是,
倘若哪個學生出了點事,家長找上門來會鬧過天翻地覆。因此,或許出于提升自身權力的動機,或許出于避免麻煩的心態,中國任何一所大學都對大學生施加嚴厲的
管束。
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部門不相信這些能夠考上大學的、絕大多數已經年滿十八歲,具有法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這一群人的自我管理能
力。不僅不相信,大學通過強化管理來剝奪了這群人自我管理的權利。按理,大學只要管大學生的學習就夠了,但是中國的大學從大學生的吃、住、學都要管理。而
且對吃和住的管理,以“大學生還小,擔心出事”為由,非常之藝術化的嚴厲,近乎監獄!
晚上幾點之前必須回到宿舍,宿舍不能使用“熱得快”.......不一而足。我以為,學生幾點回到宿舍,宿舍能不能用熱得快,這些事情交給法律去處理好了。如果大學生還不明白晚歸不睡會影響第二天的學習,如果知道會影響還要這樣做,這樣的大學生將來能夠成為有用之材嗎?
有
形的圍墻和嚴厲的管束限制了自由,而一堵無形的圍墻束縛了學生的心靈。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教育,我們在編織一個虛幻的、遠離現實的世界,告訴坐在課堂的學
生社會多么美好。世上沒有壞人,人世間沒有痛苦。所有的壞人最終都被好人殺死了。而且,所有這樣美麗的故事都是用說教式的方法灌輸給學生。
或許,可以理解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教育,教育需要利用這些美好來凈化和引導年輕人積極上進。
為什么要對已經達到法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超過十八歲的大學生繼續營造一個虛假的美麗世界,而不是展現社會現實中的善良、感動、無奈、失敗和錯誤!為什么不用法律來管束大學生的社會行為而是學校的規章制度(甚至有些制度明顯違背法律)?
為什么要對已經達到法定婚齡(超過22歲)的研究生群體繼續實行嚴格的生活和學習管理?為什么我們不尊重研究生群體在中國
科研領域的重要貢獻而支付相應的報酬?
我以為,中國教育最大的失誤在于“不把大學生當成人,不把研究生當勞動者”,而是繼續沿襲了高中階段之前的說教式和封閉式教育。也許人有習慣性懷疑,把大學生當成人,不去管束他們,會帶來大學的混亂。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前,許多人相信自由買賣的市場經濟會把中國推向混亂。結果呢?
如果,尊重大學生作為成人的權利就會導致大學的混亂,如果一個國家的精英群體尚且如此,那這個國家還有何希望而言!
諷
刺意味的是,如果一個高中生沒有考上大學,如果一個大學生沒有繼續讀研究生,他們就要開始接受社會的洗禮,被明確告之要開始學生承擔社會的責任,如果他們
做錯了,就要付出代價。相反,如果有機會繼續深造,則被當成不諳世事的學生,遠離社會。普遍的例子,如果一個從幼兒園一直讀到博士畢業,當他/她27歲博
士畢業時,往往被人當成書生氣十足的小孩,因為對于社會來說,他還是小學生。
這是博士的悲哀還是中國教育的悲哀?!
分析化學 儀器分析 紅外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