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學術而來的研究生,真的可以考慮退學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8-14 15:25:48/ 個人分類:讀博
我們中國的事情總是會讓你跌了一次眼鏡之后再跌一次,還好的是我一般都會準備兩幅眼鏡,所以,至少夠跌兩回的。
我自己大學畢業后工作了一年,在合肥胡亂找了一家電子公司,做了半年多的電腦動畫,同時也調過室外大規模顯示屏的線路板。
我之上研究生還是出于我爸爸的督促,自己當時還有點老大不樂意,覺得一個月能掙個600、800元人民幣也挺不錯。
但是一旦上了研究生,開始掙起每月180元來,我就發現這個好像是我此生愿意追求的生活方式。
所以,碩士畢業后什么都沒想就直接考了博士,唯一要想的只是要考哪個專業的博士罷了。而一旦上了博士,就再也沒有去兼職(碩士時候還去一個濟南的中專兼職教過課),一門心思地讀各類亂七八糟的書,讀供研究方向參考之文獻們。
所以,看著今天的很多研究生,從來或根本不把研究生當研究生讀(尤其是博士),只是為了改變身份,為了擇業時有更大的一塊敲門磚,就覺得奇怪——這是咋了?!
其實,這個現象的核心之核心是我們中國人從來不愿意實現“自身專業化”,而是隨時把自己放在一個隨行就市的狀態——市場需要啥咱就慢慢地或快快地向那個方向走,而不去按照自己當前的職業選擇而努力成為該職業里最好的成員之一。
Professional,或者Professionalism,咋就這么難呢?
或者,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大家也都始終這樣追求——從來不把自己的職業當一生要追求的職業,而只是當做一個基本技能,每每都把自己弄成起跑狀態,準備隨時向著社會熱點進發呢。
想了想,大概還真是這樣。
做學生的就當好學生這個角色,做老師的就好好地教書育人,我們這些叫做研究員副研究員的人,則好好以研究為最高目標,不就結了。
可是不行,于是結果一定是學生不是學生,導師不象導師,研究員象商人,博士一點都不博學,即便在自己本應擅長的學科方向上,也經常有一問三不知的時候。
去年在歐洲訪學,因為租住的房間熱水器打不著火,所以房東請來一個修理熱水器的人,看了一陣,給換了一個小小的
零件,15分鐘搞定。而最后賬單一開,我的天,竟然有130歐元至多,其中,人工費就多達80多歐元。再問他具體工作的情況,發現他每天忙的時候要跑十幾
家呢,而我們這個問題對他來說算是小毛病了。
嘖嘖——
我不禁咋舌了。
但是,這個問題他會解決,而你不會,那它就值這么多錢。
他是專業的,而你連業余都算不上,又有何判可談呢?
這個和老曹舉的那個挑山工的例子有異曲同工之處。
為什么我總體上會贊成老曹那篇文章的基本觀點呢,其實原因就在于今
天中國的很多博士生在某種意義上堪比挑山工,挑山工的工作基本上是只要身體條件允許,都干得;而今天中國博士生的很多成果和能力,擁有的人也是烏央務央
的。并沒有出現這個的博士的科研工作是其他人一定沒有做得來的,他就沒有自己的獨特性。像海外的很多著名博士生一篇博士論文奠定一生研究基礎的情況在我國
太罕見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研究生了就自然覺得應該如何如何了,就似乎不太正確了。社會環境我們大家可以一起呼吁去改
變,可是在改變之前,我們先把自己弄Professinal了再說。如果博士畢業之后連個Professinal的能力都沒得,那就太虧了,也只好和本科
生們一起去競考公務員了。
【研究生的待遇問題那是另外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大家的呼吁和努力,這篇文章就不涉及了。】分析化學 儀器分析 紅外光譜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研究生不為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