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80后的研究生會工作隨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6-13 11:24:37/ 個人分類:求學生涯

    80年代后出生的人被稱為80后而85年之后出生的則被稱為80后后,這成為當下流行的稱謂。研究生中有些人是本科畢業直接讀研,有些是工作后再來讀研,所以對于事物的看法有所區別。安徽大學的研究生們也同樣如此,由于其中相當部分是80后后,他們朝氣蓬勃,對事物有著無限熱情與向往。而另一部分是80后,他們相對沉著穩定,有較穩定的行為方式。對于如何在研究生里開展學生工作,筆者寫作本文的主要想法是把一些學生工作積累的經驗與更多人分享,以“科學分工、自我管理、開展活動”為形式,以“服務同學,矢志不渝”為宗旨,努力探索出80后學生工作的新道路。

      

    一、學生會部門內部的分工

        應根據部門特點并結合人員特點進行工作分工。在分工前,首先要和成員一起進行清晰部門的定位,也就是所說的工作目標的確定。對于常設工作進行分工,可以根據任務點,拆散到每個人身上,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還可以責任到人。

        分工分兩個層面:適合的人做適合的事情,自然是皆大歡喜的局面。然而還會經常出現沒有人會完全勝任部門內部的某個任務的情況。這時候就可以使用排除法,把不適合該活動的人排除掉,剩下的就是需要的人選。所以在分工中,不僅需要部門負責人有對于工作任務的理解能力,還需要有對成員的充分信任。分工后,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還可以按照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二、對研會成員的管理

       研究生會(以下簡稱研會)并非公司企業,沒有太多的羈束和物質激勵,大部分人是憑借著自己的熱情做事情。所以不能完全按照責任來劃分,來分配任務。特別是在研究生社團里,由于年齡結構和專業知識背景不同,如筆者是工科生,而部門內部大多為文科生,如何更有效的進行溝通,如何更好的管理部門成員,發揮各個人的能動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筆者按照這一學年所采取的方法,總結如下:

    (一)、先做朋友  再做事

       通常的企業管理,一般是按照科學化、精確化的要求執行,這實際上是一種剛性管理。如上面分析,研會與企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強調感情管理,通過感情留人,通過感情激勵成員,即所謂柔性管理。其最大特點主要在于不是依靠權力影響力(如所謂上級的發布命令),依賴每個成員內心深處激發的主動性、內在潛力和創造精神,因此具有明顯的內在驅動性。

        研會干部要通過和成員做朋友,形成伙伴群,朋友群,把外在的規定轉變為內心的承諾,并最終轉變為自覺的行動,這一轉化過程是需要時間的,考慮到成員個體差異及周圍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部門目標與個人目標之間一旦協調一致,便獲得相對獨立性,對成員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影響力。當然實際過程中,很難達到完美協調的統一,還需要慢慢摸索。 

    (二)、干部應身先士卒

        這一點在任何組織機構都是一樣的。所謂的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起到表率作用。一個部門有什么樣的做事風格,最核心的是干部的風格。干部風格,首先緣于干部的榜樣力量。做研會工作,要求干部不僅要恪盡職守、殫精竭慮,更要甘于奉獻、不辭辛苦。古諺云:當官不自在,自在不當官。這樣不僅僅是可以服眾,更是一種帶動的作用。雖然做學生工作,不需要到“衣帶漸寬終不悔”地步,但還是在相當程度上舍棄個人的享受、個人的自由、個人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種“情為民所系”的精神,這里的“民”不僅僅是部門內的成員,更是全校的學生,有了這樣的大思想,才會有大境界,才會有大動力,去做好學生工作。

    (三)、事業留人  

      凡事不能事必躬親,客觀上剝奪了成員的成就感和副部長們的管理機會。主觀上也造成管理者的疲于奔命,影響工作效率。這種放權式的管理,是一種真放權,在部內的事務在事前集體討論過目標后,具體細節完全由其負責人進行操作,不會進行干涉,但是從中進行必要的協助。這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為“明”的層面:與成員分享“成功案例”的經驗與心得,或者在與上級部門的溝通,提供必要的幫助;第二個層面為”暗“的層面,畢竟副部長可能在整個活動的把控或者經驗上會有些不足,在暗中協助其活動順利完成,而自己不要站在聚光燈下,這樣副部長或者成員會有種成就感,這樣提高了團隊士氣,對于下個任務會有更多的自信與激情。

        真正優秀的領導者,不一定是個各方面都很突出的全才,他更多地應該起到組織協調、凝聚人心的作用。有時候,領導者的專業能力太強,對部門而言倒不一定是好事,因為這樣會極大地打消下屬的積極性。大家對漢高祖劉邦多少都會有些了解,他就是通放權管理,調動各種專業人才積極性,才能如此滋潤的成為一個國家的CEO。

    (四)、“糊涂”管理

        任何人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所以不要抓住成員的微小過失(甚至是無心之過)不放。首先作為管理者需要有慷慨的氣度和寬廣的胸懷,有時候在活動中遇到問題,只要能提醒后得到改進,就應該給予更多的鼓勵。如果管理者對此寬容一些,更容易使成員知恥后勇,從而激發他們的斗志。有一句話,可以和大家共勉:“管理就是要管得合理。管得合理,人們就接受;管得不合理,人們就會抗拒”。

    三、學生活動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只有充分理解這一點,才會很自然的追求質而非量。研會與學生會組織的不同點在哪里?這是筆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相對于本科生的”面“,研究生更像是”體“,二維轉變成了三維,有了學術的深度。這樣才孕育而生了在全國都很出名的安徽大學博明論壇。在活動方式上,由于安徽大學和別的大學不太一樣的地方是研究生與本科生不在一個校區,這樣在活動參與度,關注點上會有不同。

       知道了不同點,那么相同點也顯而易見。都是在校團委的領導下的學生組織,都是學校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那么除了學術活動,依然有很多可以適合我們做的活動。這里不再一一舉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安大研究生網頁,里面有一學年活動的介紹。

       通過一學年的活動經歷,對于活動有了些新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部門聯合。在各個部門組織的活動中,經常會發現人員不足,特別是在舉辦的活動周期長,成員的積極性下降這個問題尤為凸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部嘗試聯合其他兄弟部門,優勢資源互補而且人員問題也迎刃而解,目前看來實際效果不錯。其次,跳出校內社團,聯系校外資源。作為安徽大學的研究生有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加之龍河校區地處繁華鬧市,地理位置優越。在舉辦活動中可以考慮邀請社會資源的參與,比如去年曾經聯合我們的“父母官”--三里庵街道開展相關科普宣傳活動。再次,信息化活動。這里所提出的,是注重網絡的力量。研究生較之本科生有更靈活的作息和上課方式,相當多的時間在網絡上。比如,在活動的宣傳上,除了制作展板海報外,需要關注網絡。根據以往經驗,選擇在人氣很旺的論壇,QQ群進行宣傳,效果會非常好。在這里,我想提出另外一個問題,供大家思考。活動一定要實體化么?

          舉個例子,做一次愛心宣傳,一定要在校園內“擺攤設點”么?如果僅通過互聯網的手段,是否可以同樣的效果?最后,就是打包的概念。其實已經在這屆學生會開始試行了,按照主題,將零散的活動,穿成一系列活動。根據主題,開展各色活動,這樣在活動的可行度和傳承度會有很大的提高。

          以上就是筆者在研會這一學年的工作心得和對未來的思考,但這僅僅是一學年,這是學生會整個漫長歷史當中的小小一筆,在這一年中我們思索,我們創新,在研究生院(籌)的指導和全體研究生的支持下,嚴格按照研會的戰略部署,堅決執行,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但由于管理能力尚待提高、人員少等條件的限制,研會的工作還有待于細化和提高,筆者也希望所在部門能繼續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做出更大的成績,“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愿安徽大學研究生會的明天會更好!


    TAG: 80后研究生工作隨感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