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研究生們(二) 從一句諺語談研究生培養中老師和學生的作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6-11 11:31:01/ 個人分類:學生與導師如何選
無論是當老師的還是當學生的一定聽過“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諺語或者說俗語。這句話雖然簡單,但大家對它的理解恐怕會有不少差別。
愛說這句話的老師是想激勵學生自己要努力。學生聽到這句話,恐怕會有人認為,這是不是老師在推卸自己的責任?
我想打個比方說明我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師生關系的理解。雖然用到的只是中學入門的物理知識,但考慮到我的物理基礎比較差,萬一露怯了,還望各位原諒。請大家更多地體會我要比喻的意思。
在學生成長道路上,考入師門時自身的素質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可以比作物質運動中的初速度。老師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我認為是可以比作加速度的作用。好的老師通過恰到好處的點撥和嚴格的要求給學生帶來的加速度更大,一般的老師則稍遜。用數據打個比方,如果學生的初速度為1,一般的老師讓學生加倍可以達到2,而好老師有可能讓學生翻兩番達到4。這說明老師的指導很重要。同樣重要的還有學生的初速度,一個初速度為1的學生被老師教導后速度可以達到4,但同一個老師教育初速度為0.5的學生只能讓他速度達到2。這與初速度為1的學生被一般的老師教育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當然,在現實生活中,老師和學生的作用各有各的權重,而且也會因導師和學生的個人情況而異。不過,如果學生初速度為0,或者只有0.1,就算是再有本事的老師要把他調教到1,恐怕也是難以辦到的。
讓我們再繼續這個數字游戲。除了上述影響因素外,學生的態度則扮演了一個正向或反向作用力的角色,也就是增加或減少上面所說的速度。雖然當年中國足球的主教練米盧“態度決定一切”的高論有失偏頗,但我認為學生的態度確實提供了助力或阻力。假設兩個學生拜入同一師門,一個初速度為1,一個0.8,有差別但不算特別大,在理想狀態下同一老師調教的結果,應該分別達到2和1.6;但初速度為1因驕傲或者懶惰形成了阻力,給他的理想運動狀態打了八折,結果就只有1.6,這已經和另一個初速度較低但態度端正的學生沒什么分別了。假設是那個初速度本來就只有0.8的人態度還不端正,那么他和初速度為1的同學相比,經過幾年學習后差距會進一步擴大。這還沒有考慮導師的因素在里面。導師通常喜歡好學生,聰明又勤奮的毫無疑問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老師給他“吃小灶”甚至有點偏心也不奇怪。其他學生也不必因此憤憤不平,畢竟大多數老師既不是機器也不是圣人(雖然老師在理智上對學生要一視同仁,但情感會讓他偏心),老師的好惡肯定會影響對學生的指導。這樣,即使是兩個初速度均為1的學生,一個獲得了全部加速度可以達到2,而且還因為老師的額外關照和指導又增加了20%,達到2.4;而另一個因為自己不認真甚至偷懶的不良態度已經打了八折到1.6的學生,又因為老師指導不夠盡力而進一步下降。這大約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入學時同學之間水平相差并不大,而上了幾年學后差距會很大的原因。
教育是一個互動過程,只有研究生和導師都努力,才有可能出現最佳效果。如果一方不努力效果肯定要打折扣,雙方都不努力后果堪憂。
科學網上已有不少關于師生關系討論的文章。我拜讀了一部分,也從中看到大家一些有趣的想法和說法。總的感覺是,由于大家處在不同的位置,出發點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相差不少,因此產生了矛盾。那些能夠比較坦誠同時又不偏激的觀點,有助于溝通而非挑起對立的觀點,顯然更受歡迎。對此我感到很欣慰,畢竟大多數讀者是科研工作者,能夠以比較理性的眼光看待差異,并且愿意與觀點不同的人溝通。
我自己做過九年學生(從本科算起),也做過九年的老師(從01年帶第一個學生算起)。回望過去,我也看到了自己在不同階段的思想變化。在做學生時,雖然老師對我們很好,但我一度也為這樣的觀點困惑過--“為什么是學生在辛苦地工作,最后成果卻主要歸功于老師?”。后來逐漸明白老師的貢獻確實比學生大。這倒不是我自己做導師后才開始為老師一方辯護,即所謂的“屁股決定腦袋”,而是在和不同經歷不同背景的人討論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的。其實學生的小成果也就是論文,老師通常都給予學生第一作者的位置(至少我的老師如此,我也繼承了這一傳統),這已經肯定了學生的貢獻。當一個跨越數年甚至十多年的成果完成,要確定貢獻大小時,想想從發現新穎的課題、尋找資金支持、挑選合適的人員做課題、把握進展方向,還要參與具體試驗(無論是動腦還是動手),難道不都是老師對這個課題的貢獻嗎?平心而論,我們哪個學生能夠起到和老師一樣甚至是更重要的作用呢?其實對于我們這種時間跨度很長、需要大量積累的藥物研究成果而言,師生的貢獻還是容易比較的。但是,對于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的、具有突破意義的科研成果而言,就容易出現爭議,甚至有老師霸占學生成果的可能,這種情況即使對那些諾貝爾獎得主而言也不例外。科學界固然不是清明世界,不過做學生的也大可不必為此憂心忡忡。畢竟絕大多數老師是正人君子,也從他們的前輩那里繼承了良好的傳統。就算少數人為師不尊,還是會有輿論予以譴責,有機制予以糾正的,特別過份的還可以訴諸法律。
最后送給同學們一句西方諺語,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即“自助者天助之”。我相信凡自強自助的學生,老師助之,天亦助之。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培養研究生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