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什么?創新是動力,是生命力,是靈魂,是科學的本質。在英文中創新是Innovation,這個詞起源于拉丁語,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是更新。第二是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是改變。Rogers
Clarke 于1983在《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一書中從傳播學的角度把創新定義為“一種被個人或其他采納單位認為是新的觀念,實踐或者傳播”。劉二中在《創新工程師指南》一書中把創造定義為“產生新穎,而且有效果的思想活動”。今天創新是一個國家的戰略,是競爭能力,是文化,是精神,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2l世紀將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世紀。在這歷史進程中,研究生教育承擔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各類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戰略任務。我們要意識到我們需要創新,國家需要創新,才能有創新的動力,才能有政策保障和完善的激勵措施。創新是個系統而復雜的理論體系,有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等。我們青年學子擔負著歷史的使命,要提高素質,突出對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增進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為建設自主創新型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共識。
要建設創新國家必須創新教育,引領創新首先要引領教育。創新教育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有特殊的作用,有豐富的內涵和意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教育已同樣成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尤其是作為即將踏入工作崗位的研究生,可以為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作為一名研究生我們應當如何去響應祖國的號召和時代的呼喚?我校更名六年來研究生教育事業不斷深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本文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創新教育,希望能給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科學根據和參考意見。
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有更多的人能夠提出好的建議,積極的互動參與關于如何創新的思想大討論當中,來啟迪思維,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把握未來。創新要在各領域,無論是人文還是自然科學我們都需要創新的思維和角度來學習,來認識事物,探求真理。變者通,通者達!時代發展到這個程度,我們必須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不然就要落后時代,落后與世界先進的民族之林。
首先,創新的關鍵是要有創新的氛圍和環境。在研究生的培養中要深化研究生教學和科研環節的改革,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
要從學生的生活和心理需求考慮來激勵學生去創新,營造創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根據劉二中老師的調查,人的創新和靈感在不同的生活場所出現機率有顯著的差異。人在放松和休息的時候更容易有新的發現。而一直忙碌的人可能就很容易僵化,死板。所以我們要有良好的作休時間安排。學校的教學活動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由思考。學生不應強調拿太多的學分,要考慮學生的精力,規定學生選擇學分的上限和下限。這方面研究生院還是做的很好的,但還應該有合理的選課設置,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選擇。最好是針對專業差異有不同的課程設置,以減少選課的盲目性。例如交叉學科的專業設置,經典基礎學科的課程設置等等要由導師的指導。一定要考慮選好自己的課程,既不能單一,也不能太偏離方向。
我們要全面發展,但是也要有重點。有重點,不全面發展就會滿足不了人生活的需要。雖然具體的研究只能是一個點,但是有時只有看到一個面才知道那個點最好,最有效。所以一定要有個高度!不僅要選擇與專業有直接關系的,也要選擇與學科和生活有關的,才能讓你了解生活了解社會,減少對社會和人生的迷惑。例如我今年選擇了“學習型組織和組織型學習”這門課程,感覺都很有收獲。我對科研機構,尤其對中科院的組織結構,內外影響因素都有了解。同時也知道如何在組織中學習和發展組織的學習。
可見選修課有時更能讓你更有遠見和深刻的認識。
其次,校園文化要大力宣傳創新型文化,學校舉行的活動要以創新文化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和討論,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和想象來驅動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我們要在活動中培養人的創新意識,而不是要教給人們很多創造方法和理論。有人調查發現傳授的知識只有1%轉化為意識,聽講的內容可轉化20%,邊聽邊看的內容可轉化30%,討論可轉化50—60%,動手去做可轉化75%,向別人講述可轉化90%。所以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有多種形式,能讓更多的人有參與的機會。現在人不是缺少知識,而是少創造力和想象能力。作為研究生更是如此,我們要創造新的知識和技術就要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才能有更好的研究成果。校園文化和活動在塑造人的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家里我們在父母親人的養育中成長的,在學校里,我們在老師和導師的培養中完善。在社會,作為弄潮兒的我們是祖國的希望和建設者。父母的教育影響創新的發芽;老師和導師的教誨影響創新的發展和完善;社會的要求需要我們擔負創新的歷史使命。現在我們還在成長,寄托著父母的希望和祖國的復興。作為研究生的這段日子也許是我們最后的校園生活,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就需要注意與老師的配合,互動。教育的創新是交流的藝術和溝通的技巧。學校的教學工作是個信息交流的系統,不交流信息就不能順利傳遞。所以我說交流互動是一種創新的形式。簡單的說,學生和老師的互動中就孕育著創新的種子。
教育是死的還是活的?是有創新的還是僵化的?教室里的情況就是一面鏡子。在研究生院我們有獨特的兩段式教育,在教學園區的集中學習是學習新知識,培養新思想的時候,一年的時間很快就會過去,這段時間也是我們能不能有創新思維的關鍵時期。我們的知識可能不是最重要的瓶頸,關鍵是思想的培養,所以以后的生活中我們還是要與導師溝通和探討的過程中來反思,激發自己的思考。
同時也發揮導師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導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意識的啟蒙者。
第四,創新要要把自己的個性,興趣和社會,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這樣我們的創新成果才能被更多的人使用,發揮創新的價值。同時要學習國際上的新思維,把自己的眼光放的更遠。要有開放的態度來包容,汲取世界上創新的科技,文化以及創新的精神,把自己塑造成創新型人才,為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做貢獻。
作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學生,我想提出幾點建議,供給大家同勉。1培養創新思維,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2創新是思維,是交流,是運動,要通過各種途徑來改善和啟迪自己。
創新可以在各個領域,生活的各個方面。 3每一天我們都在迎來新的一天,感受新的開始,睜開發現的眼睛,踏上創新實踐的步伐。
4主動參與,把握機會。共同努力,每個中華兒女的終極價值都是一致的,每個科院學子都是未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