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畢業也已經快一年了,理理我經歷過的所有
論文投稿,說說其中一些投稿的過程。為了說明一些問題,我不按時間排序了,打亂著說
下面用到的簡稱:
CPL:Chinese physics letters,國內較好的英文雜志
JFM: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專業頂極雜志
POF:Physics of fluids,專業頂極雜志
EJP: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一般SCI
1)
最早是還在國內的時候,05年投的一篇中文《計算物理》。我用latex寫的文章,結果不僅導師因為改不了我的文章而不高興,雜志還不允許latex投
稿。無奈之下只好打印了郵寄過去。評審時間還行,不算太慢,審稿人提了幾個跟我的文章沒什么關系的無聊問題就接收了。稍后一點時間投了一篇CPL。導師覺
得我當時英文還太爛,就幫我寫了全文。CPL評審非常的快,而且回復的時候居然一個意見都沒有就接收了。這兩篇都是碩士生期間就已經接收的,當時給我的感
覺就是發文章也挺簡單的。但直到后來自己投了好幾次CPL被據之后,才覺得當時這兩篇被接收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國內和我同行的專家太少,審稿人可能都沒怎
么看明白文章,這時看在導師的名頭上就接收了。
2)接著上面的評論,說我自己后來投CPL的經歷。后來到了法國之后導師對發表論文極度不
熱心,導致論文根本投不出去,實在無聊就自己寫文章投著玩。不是曾經在CPL上發過嗎,CPL的文章不是很短嗎,于是我在一年內投過三個不同主題的短文,
從內容上看我都相信比我以前發過的那篇要更有創新性的,豈知全部被據。我總結這段時間的投稿歷史,首先我自己態度確實不認真,這些文章寫得不夠專心,雖然
內容是夠創新的但自己寫得不夠清晰;所以審稿人也因為一些小問題把我據了,比如我有一篇文章中的一個假設沒有仔細說清楚;另外,CPL是有時效性的雜志,
基本上不給什么大改的機會,有一篇文章兩個評審人一個接收一個據,結果直接據了,我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后,我沒掛導師的名字,這個確實還是應該有一點作用
的。
3)接著上面,順便說一下我自己投EJP的一個comment文章。有天無聊翻文章,發現EJP的一個letter全篇就是通過兩個
公式推出一個結論公式,但就這么三個公式還是錯的,于是我就寫了篇comment去。結果審稿人承認那個是錯的,但覺得錯誤不大,不夠發comment。
他說的也有道理,因為雖然原文的公式整個錯了,但湊巧結論還是對的。
4)接著說兩個頂極雜志的文章。一個是我第三作者的JFM,碩士結束
的時候投出去可是折騰了一年多才接收。這篇文章我對具體的投稿過程不了解(國內導師投的),但知道審稿人提出了一些非常尖銳的問題,最后我們妥協了,修改
論文以后才得以通過。另一個是第一作者的POF,投出去之后3個月收到審稿意見,兩個評審人一個非常贊成發表,一個強烈鄙視,好在編輯大概覺得文章還有一
些價值因此給我修改申辯的機會。于是我們又做了很多工作,做了大改之后再提交,哪里知道評審人仍然是該贊成的贊成該鄙視的鄙視,鄙視的理由還是差不多,覺
得我們的申辯不夠說服力。最后編輯拍板(編輯也是行家),他覺得第二個審稿人過于挑剔了,提的那些問題并不是我這個文章能解決的,因此再做了一點點小修改
之后直接錄用。這兩篇文章的評審讓我見識到了什么叫真正懂行的專家,文章發出去也發得爽,就算結果是被據也據得自己沒話說。
5)然后說我自己投的另一個核心期刊,從投出到接收共18個月。第18個月的時候我收到郵件說接收了,一點審稿意見都沒有。結果居然快出版的時候,編輯又給我發信說有幾個審稿意見要讓我改……
6)再說我終于掛上導師名投的另一個國內英文雜志,接收倒是也挺快,但一點審稿意見都沒有就直接接收了。文章的第二作者都非常詫異,我告訴他說,
中國雜志經常不給意見就接收的,很正常……
掛
上這么多,似乎可以比較比較國內的雜志和國外的雜志,確實還是有些區別的。在國內雜志上發表文章似乎總有點“憋屈”的感覺,就好像一個拳頭出去打到了棉花
一樣,要接收還是要據似乎都不完全是因為文章本身,而是因為其他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我現在還有一個中文文章和一個英文文章在審,非常希望審稿意見是有價
值的,不要總是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