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往往是前幾屆的好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17 14:09:07/ 個人分類:情感
導師與研究生的師生關系,是一個變量。“變”取決于很多因素,既有教師和研究生成長快慢的內因,也包括教育環境、社會變遷等外部因素。單純就導師的責任心而言,師生關系往往是最初畢業的那幾屆研究生情感較為真摯,師生關系也較牢固。
導師剛開始指導研究生的時候,教學態度最好,責任心最重,加上所招學生不多,所以師生間有更多的單獨交流機會。因為沒有指導過研究生,導師必然對學生的論文水平相當在意,哪怕學生想偷懶,在導師的逼迫之下也要精益求精,而這個對學位論文不斷完善的過程正是師生關系不斷升溫的過程。在此階段,導師不僅對學生的能力訓練極為注重,更會強調學生的人格塑造,對學生的不良習慣大多會加以糾正。導師往往會因為學生行為不端而生氣,愿意拿學生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樣的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對于學生心靈的撞擊是極具震撼性的。可以說,這個階段師生關系中關愛的成分偏多。既然有愛,學生對老師心存感激也是正常的。
等到導師已經習慣享受“碩導”的美譽,甚至已經精進為“博導”,名下高徒成群時,導師往往為科研項目、社會活動、家中事務所累,難以分心對研究生進行詳細指導,甚至出現不認識自己學生的尷尬局面。此時導師大多有很多科研任務亟需完成,學生作為最主要的科研力量,自然義不容辭地擔此重任。而導師往往只在檢查科研項目進度的時候才神龍現身,在聽取完成果匯報后就無處覓影蹤。在此情況下,苛求導師與研究生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情,對雙方都是一種情感綁架。
當然,越往后招收的研究生,和導師間的年齡差距逐漸遞增,不同年代人群間的代溝也隨之加劇,這極大地減小了師生關系趨于親近的可能性。年輕人口中念叨著導師不太了解的新潮詞匯,蔑視著導師所推崇的生活方式,而導師卻喋喋不休地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去告誡年輕人。彼此間意識差異的鴻溝很難逾越。既然連基本的共識都無法達成,哪里還會有真情呢?剩下的至多就是學生對老師的尊重,而僅僅只有尊重,恰恰丈量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這個道理,在教師和本科生的關系上也是如此。最初獲得教師崗位,站上講臺之時,盡管教師對教學法的理解尚未精純,但用心程度卻是最高的:認真備課、認真預演、認真講課、認真總結、認真去宿舍家訪、認真解惑、認真傳道。毛主席曾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正是基于這種難得的“認真”,學生才感受到老師的職業責任感,才會在畢業多年以后保有對老師深深的眷念。這就能夠解釋為什么很多老師都認為自己教過的學生里面,頭幾屆畢業生最能帶給自己強烈的成就感。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關系導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