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聽音樂的心情。
地鐵的速度,
風的痕跡,
天空無云,心中有浪。
每天與化學儀器相伴。
導師和研究生不要相互生氣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16 12:08:16
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發生矛盾是難免的,畢竟三年的時間不短,期間雙方可能產生沖突的暗礁也不少,情急之下彼此惡言相向也極為正常。雖然啟蒙經典讀物“弟子規”里早就有言“言語忍,忿自泯”,師生都已是成年人,這個道理也是聽聞過的,且出現這種局面雙方的臉面都不好看,按理生氣當盡力避免。但是,有的導師本就性格暴躁,又自感處于統治地位,往往口不擇言;而80后的學生看重個性的表達,從小很少受外人批評,容納不了導師的指責,于是,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相互生氣的情況,就越來越普遍。學生覺得“師道之不存久矣”,而導師則大倒苦水,感嘆學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如祥林嫂般埋怨自己擇學生的眼光不夠精準。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如果導師和研究生彼此有怨氣,其實是在相互折磨。雙方都宜多想想施加這種自我懲罰是否值得。特別是雙方都在氣頭上時,更容易彼此記恨沖動之下說出來的惡言毒語。
有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后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得多。終于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
爸爸說:“從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后,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就象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
正如上面故事所述,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在生氣后都能徹底忘卻他自認受到的傷害。對于情感沖突,不同人的表現各異。有的人類似有機體,遇到情感壓力帶來的傷害具有自我生長和自我修復的能力,與別人發生的不愉快隨時間而逐漸消散;而有的人類似無機體,沖突出現后帶來的心理損傷,永遠也無法愈合,且隨時間久遠怨氣越來越深重,直至在內心深處板結為永遠的恨跡。
對一個人是否長久保持生氣的狀態,和是否長久恨一個人,在情感上是很相近的。正如張小嫻所說:“被恨的人,是沒有痛苦的。去恨的人,卻是傷痕累累。”長久地恨一個人,不僅多少有些對自己不負責任,而且恨意往往會對身邊人產生嚴重“情緒污染”。之所以有恨,也是因為在乎自己的付出在對方身上未得到回報,歸根結底還是急功近利思想在作祟,期望尋求心理補償,于是就選擇“恨”這種逃避的方式。
導師和研究生之間,如果沒有情感緣,最好盡早劃清各自的領地,互不干擾。學生不愿意學習,導師也就放手算了,學生主觀上沒有這種意愿,強扭的瓜肯定不甜。正所謂“人有短,切莫揭”。如果研究生認為,導師指出他的不足是在實施雞蛋里挑骨頭的糾錯方式,那么導師怎么能要求研究生成為獨立成長的有機體呢?反之,如果導師壓迫得太厲害,做學生的就要努力放寬心,熬過這段時間。作為學生,你再怎么生氣,總是要完成導師規定的工作任務,那氣有何用?對完成工作任務有幫助嗎?既然當初你自己眼光不好,選擇了這樣的導師,那就不要怪罪任何人,要自己勇擔責任。
如果導師與研究生交情變惡,彼此相看兩厭,就要學會放手。一旦放手,對對方的怨氣就少了,怨恨也減輕了。有三種可能性能夠實現上述目標:一是對自我心態進行良好調整,該放手時學會放手;二是對對方已徹底失望,不期望獲得任何回報,更不想建立任何長期情感聯系;三是不再將對方看作自己在情感上的“對手”,已經跨越了這種低層級的情感糾葛。
導師和研究生,僅僅是機緣湊巧而相遇,如果彼此間情感無緣久長,那就及早分開,有什么氣好生的?有這個精力和時間,就去好好經營那些值得珍惜的情感。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導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