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哲學能指導科學或人生嗎?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06 11:50:14/ 個人分類:目標

    作者   量子貓

    最近新語絲上有關于唯物辯證法的討論,一個核心的問題是,哲學指導科學人生嗎?在今天的時代,答案可以很肯定,“完全不能!”不僅不能,思維或思想被教條束縛,無論是去做科學研究,還是關于自己人生的發展,都是有害而無益的。

    理解這一點,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哲學。像科學一樣,哲學雖然也是人類特定認識時期經驗的積累、總結、歸納和邏輯演繹,原則上也都是邏輯自洽的。但哲學基本停留在現象的表面,而科學則是基于嚴格的因果邏輯,特別是自然科學,很多都可以用精確的數理方式來表述,不存在哲學中大量偷換概念、概念混淆和虛假邏輯的問題。和科學相比,哲學是人類認識不成熟時期的產物,是科學不夠深入和廣泛時代的一種“權宜之計”的“知識”系統。現在科學已經非常深入和廣泛,哲學早已退出了人類前沿認識的陣地,成為人類認識的過去式了。

    我們今天所說的哲學,最主要的有三大部分。東方以易經為基礎的老子哲學,古希臘哲學,西方現代哲學。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時期,是有積極意義的,對當時人們的認識和社會實踐以及人生發展有過指導作用。

    比如,孔子以老子現象邏輯為基本特性的哲學為基礎,構建的政教合一、“仁愛忠孝禮義”的儒家思想,在當時農業社會狀況下是先進的,以此為支撐的社會組織結構系統,在華夏地域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強大而繁盛的中國,持續了兩千多年。孔子的思想對當時的人們有指導作用。但與西方現代科學為主體的工業文明相比,就落后了,一個世紀以前的中國新文化運動之后,這種思想就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里。

    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哲學,被宗教吸收,成了宗教神學教義的一部分,也在西方社會中發揮了壹千多年的作用,但也因為被教條化而導致了中世紀的黑暗。在哥白尼之后,科學的曙光終于沖破宗教神學的黑暗,亞里斯多德的知識體系被伽利略、牛頓等代表的現代科學所取代,并在人們的生活以及生產、貿易、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工業文明蓬勃發展,終于形成了新的強大的社會力量階層,通過民主革命,建立了西方現代民主體制。現代的社會制度,是以科學比如廣義的社會學、法學為基礎組織構建起來的,個人要在社會中獲得良好的發展,現代科學是唯一的指路明燈。

    西方的現代哲學是在科學不夠廣泛深入階段偏離科學發展軌道的產物。始作俑者是被稱為現代哲學之父的笛卡爾。

    笛卡爾是解析幾何的創始人,在古希臘哲學和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很好的物理學思想,為惠更斯創立光的波動學說、為牛頓創立光的微粒說、為后來的動量守恒、能量守恒原理都做出了貢獻。笛卡爾認為自然萬物所有的現象都有內在的法則,是可以根據(對所有人的經驗都是)自明的公理通過推理、演繹來解釋說明的。這本沒有什么錯!這正是科學的基本特征。

    但是他過了一點,他基于自己的唯理論認識論,把幾何學的推理方法和演繹法應用于基本存在和意識問題上,認為清晰明白的概念(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并達成一致、或者說是最廣泛的經驗的公共約定)就是真理,提出“天賦觀念”。“真理”這種說法已經有些問題了,還是“公共約定”或“公理”恰當些,“公共約定” 或公理是可以修改的。如果是“真理”,還存在修改的問題嗎?還板上釘釘的來了個“天賦”,這就徹底走過了頭,偏離了從哥白尼、開普勒到伽利略的已經很清晰的科學思想的軌道,即公理是可以隨著認識范圍的擴大或經驗的增加而不斷修正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引發了后來認識到底是來自天賦觀念(如斯賓諾薩、萊布尼茨)還是經驗(如以前的培根和后來的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等)的無聊的持續了差不多三百年的哲學大戰,后來采用循環定義“物質”和“意識”概念、美其名曰的“唯物辯證法”又加入戰團。在科學不夠廣泛深入的情況下,試圖總結具體科學的成就解決最基本問題的現代哲學,實際上和過去的神學和經院哲學一樣走入了死胡同,基本上屬于某個小圈子的自娛自樂。像一般老百姓爭論“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或者有些分子生物學家爭論“先有蛋白質還是先有基因” 一樣。

    這個時期的哲學,和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希臘哲學還不一樣,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主體是不成熟的物理,其它部分是以物理學思想為基點延伸的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不成熟的百科全書,對古希臘時期的認識水平來說,還有不少知識性的成分在里面。而偏離了科學軌道衍生出來的純粹思辨遠大于社會人文內容的現代哲學,是以科學為幌子,打著集科學之大成的“皇冠明珠”的美名,其實在其產生時就幾乎一無是處!對后來科學和社會的發展,更沒有什么積極、有效的影響。而且很不幸的是,某些無聊的哲學思辯被政客利用,當成了一種口號或宗教教義,在現實的歷史發展機遇中,變成了占人類人口很大一部分的社會的一種絕對一元化的文化意識形態,不僅像老子的哲學、西方的宗教和神學一樣,嚴重阻礙或窒息了這些地域科學和文化的發展,也為民眾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了的極大的危害,直至近年才有所好轉。

    康德哲學似乎在中國有特別的市場。康德的先驗論的基本出發點來自于笛卡爾的天賦觀念。康德哲學集牛頓之后科學之大成,但和其它的哲學家一樣,都屬于一種自言自語、自圓其說、自炒自賣的大雜燴。從科學的基準來看,不僅前提錯誤,邏輯也混亂。愛因斯坦13歲就讀康德哲學,最初頗有好感,后來反復多次讀過。關于康德哲學,愛因斯坦自己說得很清楚,“只要您一旦對他的先驗的綜合判斷的存在讓了步,您就落入了圈套。我必須把這個‘先驗的’沖淡成了‘約定的’,才不至于同他非發生矛盾不可。可是,即使那樣,在細節上還是格格不入”(《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104,商務出版社,1976年1月第1版)。唯一的好處,正是以他的敏銳和深刻,沒有走入這種爛泥灘,同時又站在科學和哲學的歷史高峰,對物質的基本存在問題和思維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愛因斯坦在自己晚年,總結了自己科學發現和思想發展的歷程,對科學的基本理念進行了簡明的概括,即人類認識最廣泛的經驗(包括實驗)的公共約定——公理及其自洽的邏輯演繹,這正是思維的光明之路或理性的根本所在。而哲學的思維模式,恰恰走入了歧途。以至于后來,對于波爾、海森堡基于“實證邏輯”的哲學理念把測不準原理和量子理論的或然性結果擴大為一種不同于宏觀世界的微觀世界基本存在方式的時候,愛因斯坦尖銳的指出,“上帝不擲骰子!”,“這是一種傾向于壞的哲學!”

    著名的《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在總結了文明的演化歷史之后關于“哲學”的一句話一針見血,“哲學是上流社會的宗教”!

    即便不能像我們上面敘述的從哲學和科學發展的歷史中發現這一點,或像愛因斯坦(對康德哲學)從理性或思維自身所要求的自洽性發現這一點,自達爾文發表進化論以后,就應該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從邏輯上來說,基本存在問題只能由基礎物理學和心理學兩門具體科學來解決了。物質存在的本原,是基本粒子物理學和量子場論、引力場論的問題。心理問題,也必須回到現在認識水平上的生物大分子、神經元、神經網絡這個層面才能徹底走出困境。所有與基本存在和意識有關的哲學著述都毫無意義了,其它的方面,也都有很豐富很深入的具體科學。所以,現在的社會,哲學根本談不上對科學和人生的指導。不僅無益,絕對有害,思維模式被禁錮和束縛于教條之中,怎么可能去創新!

    哲學不能指導科學,也不能指導人生。在當下中國舊的儒家文化走向沒落、專制教條思想逐漸消解、各種思想泛濫的情況下,那么什么能指導科學和人生呢?是科學思想、好的文學和藝術作品。文學藝術作品哺育心靈的成長、情感的豐富、意志的堅定、人格的完善,是人生發展的激情、動力,或者發動機。科學思想,是指引人生發展方向的路標、指南針,是人生這量快車的方向盤,也是科學創新發展的理智和邏輯的基礎。

    在當代,科學思想的集大成者,當屬愛因斯坦。今天的學生或學者要去學習真正有意義的、有用的仍可以被稱為“熱愛智慧”的那種“哲學”,可以從愛因斯坦的思想起步。愛因斯坦的思想基本都濃縮在他的《自述》、《我的世界觀》幾篇文章里面了,能對他進行廣泛深入的閱讀當然更好。愛因斯坦的思想很廣博,除了物質的基本存在問題,還涉及科學理念、思維、人生價值、和平、民族、國家、世界等等。如果是對心理問題特別感興趣,也可以結合現代神經科學讀一讀皮亞杰的《生物學與認識》、《發生認識論原理》等,一些“情緒心理學”的科普書籍也很有意義。這些不是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對自明命題或天賦觀念之類進行推理和闡發的那種所謂的現代哲學,是站在科學前沿對目前還沒有解決的一些重大基本問題的有意義的思考,還是非常富有啟發性的。當然了,比如心理神經機制問題徹底解決以后,皮亞杰的書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了,只有歷史文獻的意義了。除此之外,生活、工作中的很多具體問題,也大都有很明確的科學知識可以用來做出判斷。

    而之前的那些所謂哲學,就不要去碰了。在科學文化發展到今天的水平上,這些東西早已沒有任何意義了。但要知道,那些哲學著作的作者,比如笛卡爾、萊布尼茨、馬赫等等,在當時的科學背景下,大都是一等一的頂尖高手,很多概念和邏輯的差異非常細微,一般的讀者,是很容易被蠱惑的,很容易被導入歧途。就連愛因斯坦,也是在其中掙扎多年以后(讀過歷史上重要的大部分哲學家的著作),才根據自己對問題的不斷深入的思考而逐步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的。如果你的自然科學的基礎不扎實,我不是說要讀過多么高深的物理學,只要讀過當代的高中的數學、物理(經典物理學的核心都被包含進去了),基本概念理解透徹就足夠了,但如果你對自然科學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功力不夠,定力不夠,陷進那個爛泥灘,陷得越深,就越爬不出來了,這一生的“心智”,基本上也就完了。用來指導研究或人生,只能產生“科學妄想家”、“偽科學”等等可笑又可悲的人生或社會鬧劇!


    TAG: 人生哲學指導科學

    hongjingzi 引用 刪除 hongjingzi   /   2009-11-06 13:34:08
    5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4-06-08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9333
    • 日志數: 64
    • 文件數: 47
    • 建立時間: 2009-03-28
    • 更新時間: 2012-03-28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