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開門實驗,關門科研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0-31 15:14:41/ 個人分類:情感

    畢竟是個學化學的人,數年的磨練,抵抗化學藥品侵蝕的能力應該比一般人要好點。但是,最近還是沒能承受住一種硫醇的攻擊。正在忙活之際,一股濃烈的臭味撲面而來,頓是頭暈眼花。雖然在樓房的盡頭,但味道是越來越濃,只好關門走人。

     

    走過化學樓的人都知道,里面外面都是毒氣源,日日月月年年,從不間斷。平常忍一忍也就算了,但這一次超過了極限。走出大樓好遠,想起來在國外的日子,環境真是天壤之別。

     

    國 內化學樓里的實驗室,多數時間是敞開的,穿的花花綠綠的研究生們在實驗臺前忙忙碌碌,一瓶瓶的藥品擺滿了臺子。為了方便取藥,通風櫥的門通常都是半開。“ 開門實驗”好象成了傳統:一來可以讓人看到里面正忙于工作而不是偷閑,二來可以讓里面的氣味隨風飄散而緩解污染,三來可以在發生危險時讓自己快速逃散。大 學里面化學樓應該最容易找,“跟著氣味走”就行了。

     

    我 去過的國外實驗室并不是這樣,他們都是“關門實驗”。實驗室的門總是關著的,無論里面做什么實驗。如果是危險性高的實驗,那些門都是密碼鎖的,外人根本進 不去。從樓道里走過,不開門你是不知道里面干啥的,就不要說刺鼻的味道了。更重要的是,在危險來臨時,實驗室的門都是自動關閉的,而不是打開!

     

    與實驗相反,對待科研國內外正好翻個。做完實驗,該整理數據、分析結果、推導結論的時候了,研究生和導師們都躲在屋子里,門關的緊緊的,一來怕別人來打擾,二來可以隨心所欲地“處理”數據了!該刪的刪,該改的改,直到一篇宏文投出,才會開門含笑離去。

     

    “ 關門科研”不僅僅是個人,整個中國科研大軍都是這樣。討論“科研計劃”時,大都是閉門會議,把資源分清了、都滿意了才開門,怕被人瓜分;有了“科研結果” 時,通常都是閉門磋商,直到把那點“結果”做爛了、文章發光了才肯開門,怕被人偷走;請來大腕做“科研報告”,大門也是關的,有頭有臉的人坐在里面,無關 人等進不了那個門,即使進去了不但尷尬(沒你的名牌),也會被鄙視的(沒你提問的份)……

     

    國外不同,均是“開門科研”。學校的任何一個科研政策,都要通知每個職員,連訪問學者都不例外;有了新結果,都是到處宣揚,廣泛合作,甚至都扔到大街上給社區群眾講;學術報告,沒有位次的安排,早來有座,晚來沒位,校長來晚了想坐也只能做地上 ^_^

     

    中 國的研究人員都有“犧牲精神”,百毒不侵,即使每天都在化學藥品里度過也心甘情愿。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做這樣的“犧牲”,強迫別人也學著犧牲,“開 門實驗”就是學術素質問題。中國的研究人員都有著強大的“數據處理”本領,能化腐朽為神奇,妙筆生花。但是,不是每個數據都可以“處理”的,硬把黑的描成 白的,“關門科研”就是學術道德問題。

     

    “開門實驗、關門科研”的傳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學術的現狀。是繼續發揚光大,還是果斷拋棄,每個研究人員都應該自己給自己做個決定了。


    TAG: 實驗科研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4-06-05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10068
    • 日志數: 65
    • 文件數: 16
    • 建立時間: 2009-03-28
    • 更新時間: 2012-08-10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