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行研究生獎學金制的一點思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12 14:51:06
先說一個現象:我們學校研究生研一結束人手一篇核心期刊論文——80%左右中的是一個見我們學校招牌(因為有幾個特色專業)就錄用的期刊,30%左右的人有EI檢索論文
——國際會議;研二結束70%~80%的人有EI檢索論文——依舊國際會議;研三的因為下學年不評獎學金了,畢業需要的“科研素質分”也夠了,所以“安心”寫畢業論文。
我能說什么?幾個準備一起讀博士,或者不準備“混而不學”的同學每每聊到這些,都是無奈。學校取消研究生公費制度、實行獎學金之后,誰的“科研”素質分多,誰就能拿高的獎學金(這里的獎學金是指二等獎學金及以上,二等以下的是研究生都有):一方面,獎學金可以抵消學費,減輕家里的負擔,另外還有富余;另一方面,高額獎學金也是畢業之后找工作的一個亮點。想拿獎學金的想法——很對,畢竟本科畢業后工作的同學都掙錢了,所以我們繼續讀研的成年人更不好意思老向家人伸手要錢了。話說國家取消獎學金制度,本意是要求研究生讀研期間不在“公費”
中沉淪,不無所事事,鼓勵他們能夠學有所得,研有所果。政策都是好的,可是執行起來卻老是走偏。研究生期間的課程對最終排名的影響不大,而占分量最大的是科研素質分,這筆帳誰都一清二楚。所以,科研素質分成了大家追逐的香餑餑。我們學院認可的科研素質分是什么呢?一、論文:三六九等,給分不一樣;二、專利:發明、實用、外觀。執行到現在,幾乎沒人沒有論文,也有幾個搞專利了。我沒有統計,只知道大家“圍攻”了某一個核心期刊,1000人民幣版面費。有段時間,聊得或者聽到的最多的就是“誰誰誰的論文被《****》錄用了”,后來又聽說“誰誰誰發國際會議了,EI檢索”,“2600人名幣”……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又常有人說“我們一直閑著,沒事做”、“被放羊了”……So
Where Are These Theories From?……“畢業設計改改”…頓時無語!
我本科階段就發論文了,時常關注論文期刊方面的消息,自認為對于期刊的了解,遠遠多于他們。如果要發那個專任我們學校招牌的核心期刊,我一周就能出一篇。只是覺得,沒有必要。本科時跟著一位年輕老師做科研訓練項目和畢業設計,期間常和老師聊天,深有感觸:不做東西,哪有論文;做了東西,定有論文。那位老師很勤奮刻苦,也深深影響了我。雖然我現在的導師不是他,但是我一直視他為榜樣。他親口告訴我現在的學生太浮躁。我承認,有時我也是。當我感覺自己浮躁急功近利時,我都會停下來,吹吹風,緩一緩,深刻反思反思。讀研不久,做了點事,最后發了一篇論文,至少是我們這個專業范圍內靠前的期刊。我一直對導師說,每篇論文要比前一篇的級別搞,也一直對導師聲明,不參與項目絕不發論文,更不會為了獎學金而發論文。前不久在老師要求下寫了一篇國際會議,當然我只是第二作者,但是我向老師請求帶我去參加——只為了去見識見識什么是國際會議——導師當然答應了。
最后以自己的一點感受作結:什么東西太向“錢”看了,就變質了。
謹以此文激勵自己: 踏踏實實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研究生獎學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