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翻看以前做的ppt,看到了這么一句話: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其含義是,看到好人學好人,看到壞人警惕自己,結合自己的科研的成長路線,我覺得這對于科研能力的提高后者更有價值。
首先,賢者畢竟少數,不賢者比比皆是。世界上能夠成為多數人贊同的賢者,往往不會很多,而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不賢的地方,因此,如果只想從賢者身上學習,機會往往較少,而如果能從不賢者身上學習,那學習的機會大大增加。可是我們大多數人是跟著感覺走的,這種感覺就是需要佩服一個人才可能去學習,當一個人不起眼的時候,我們似乎不大容易想到從他那里還能得到什么啟發。
賢者之賢往往有復雜因素,學不來。很多賢者能夠做得很好,其原因非常的復雜,同樣一個道理,別人能夠悟道,我們就未必很容易想明白,這些既有天賦的因素,也有積累的基礎。并且有些人就是天才,如李白之類的人,作為普通人那是學習不了的,如果非要學習李白的風格,說東施效顰都有點寬厚了,應該說是自尋死路。愛因斯坦的路子也是不可復制的。這些人不可學。
不賢者往往犯有共性的錯誤。很多人之所以辦錯事,做不好工作,其原因并不完全在自己,因為他可能也是按照大眾化的路子走下來,做錯了,并不是他一個人的錯誤,可能是很多人的共同錯誤。這些錯誤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一不小心,就可能犯類似的錯誤,只怕會更嚴重。畢竟每個人是不由自主的想好,而不是故意去做錯。
不賢者的反面就是可能的正確方向。最優化理論求解方程的時候,有個共軛梯度法,其原理就是按照梯度下降的方向尋找最優解。假如不賢者的行為就是梯度場,這些行為的方向顯然并不正確,或者說和正確的方向相反,那么,跟他反著做,似乎就是更正確的方向。
總之,我們自己就是不賢者,周圍也都是不賢者的時候,就需要學會從身邊尋找學習的方向,而不是寄托于書本上描述的過于美化的理想人物那里。從自己學起,從身邊學起,這也許就是儒家所說的自省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