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轉載:關于讀研和待遇之淺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8-16 10:37:56

    于是寫點自己的淺見,之所以起這么個題目,是希望能中性些,說話客觀點。

    但是由于見識所限和人性的弱點,也難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歡迎各種觀點的評論,但希望各位能夠保持最基本的斯文為盼。

    特別說明一下,這里的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和博士生,大家都叫研究生嘛。

    (一)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為什么要讀研

    這看似簡單,實則是個大問題,直接關聯著讀研期間的學習目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影響著最終的學業成果以及師生關系。

    第一種目的是因為熱愛而攻讀。

    這是最好的了,比如我曾面試了一名轉專業的本科生,她原本學的是 管理專業,但就是喜歡化學,大三時一定要轉來,按照規定是不能轉的,我多次強調了兩個專業之間的差異,但她執意要轉,而且已經跟我系的學生學了幾門專業基 礎課;看到她如此熱愛,便同意她轉了,但是要跟下一年級的同學一起學習,她同意了,可是她仍然跟三年級的同學上課,同時完成兩個年級的課程,到四年級時畢 業,相當于提前畢業。神奇的是,幾乎每門功課都很好,并且考入了武漢大學化學系,導師也是她當初想要考的。

    可見熱愛的動力有多大,這樣的學生是可遇不可求的。因為喜歡會很幸福和快樂地付出。

    第二種目的是沒什么目的的,就是要讀研究生。

    比如我,當初也談不上對化學或化工的熱愛和喜歡,只是覺得要考考 研,而且認為考就一定要考上,考上了也可以不讀啊。后來還是讀了,就是想體會一下讀研的滋味。有人勸說,放棄進京很可惜,讀完研究生不一定能分到北京。后 來還是讀了,體會了其中的各種滋味,盡管中間換了題目,但還是完成了100多頁的畢業論文。

    期間,給一名高中生做家教,輔導功課,基本解決了自己的生活問題。畢業后,也想讀博或出國,但是這都要錢啊,于是先工作,減輕家庭的負擔。想著要南下,看看沒見過的南方是什么樣,于是就來廣東了。

    第三種目的是暫緩就業。

    這種情況在目前還是比較普遍的。本科生就業較難,或者沒有理想的單位,就先讀碩士,或許會有跟好的機會;碩士畢業沒有更好的選擇,就讀博士,也許畢業后會更好。

    抱持這種目的的學生,有些會珍惜機會,從各方面提升自己,抓緊時間,完成學業,盡快畢業,這算是好的;另一些純粹就是混,隨便做做,混畢業就算了,這些學生究竟有多少競爭力真的好難講啊。

    (二)其次要認清現實,回歸理性

    “知識改變命運”是對的,因為知識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世界,更理性地思考人生,可以在某個關鍵的地方或時刻做出正確的抉擇。

    “知識可以改變生活方式”,知書達理的人可以更文明地生活,這或許就是教育的意義。

    但這覺不意味著“知識可以使生活變的富裕”,或許中國古人告訴我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文化精華還是糟粕呢?我想有思想的人都會了解。

    中國多少年來,參加科舉,考的是文章,中的是狀元,走的是仕途, 所謂“學而優則仕”,所以,一直以來,我們都覺得上大學、讀碩士、讀博士都要有好前程,要么仕途順達,要么錢景光明。何時會想到大學畢業甚至博士畢業了, 可能會沒有工作呢?讀了這么多書了,怎么會不能養家糊口呢?

    我想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以及個人都會漸漸回歸理性。國家和社會慢慢地由那種畸形或變態的追求高學歷,漸漸回歸到人本身的能力和崗位的需求上;個人也漸漸地由追求學歷和教育回歸到個人的能力和意愿上來。

    關于這一點,我覺得廣東的學生確實比較理性。每次遇到評估或報材 料,我最頭痛就是考研率,我都不好意思在這里說出來,每次出去調研我都要取的經就是兄弟院校采取哪些措施提高考研率。很多人包括廣東本地人都是,孔子沒來 過這里,所以這里的人不愛讀書。或許這里沒有山東、安徽等地傳統深厚,但是對教育的重視都是一樣的。只是這里的人更理性。

    喜歡讀書的,就考研;不喜歡深造的,或者覺得有合適的工作的,或者想早點接觸社會的,就出去工作。事實上,很多兄弟院校的老師也告訴我,考研從大一開始抓,因為工作不好找,就讓學生考研,這也算就業率的。我覺得我真的沒有能耐能說服一半以上的學生考研。

    其實從這幾年的研究生入學面試中,已經發現了這種以考研為中心的本科教育的巨大問題,有的學生沒有做過基本的化學實驗,有的學生一直忙于面試到了4月底了,畢業論文還沒開始做……說實話,這樣的成績優秀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真的不是我們本科生的競爭對手。

    同樣地,碩士畢業后是不是繼續讀博,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出于對 學科和科研的熱愛,那就一定要讀,而且我相信一定可以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清貧,做出很好的成果來。如果只是對研究沒什么興趣,為了暫緩就業,那就要慎思 了,就工作而言,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而且博士畢業后就業面更窄了,而畢業生自身的期望值更高了,工作也就更難找了。

    我的兩個畢業的研究生,在學期間,很有鉆研精神,做的工作很多, 也不錯,很有研究潛力,我曾不止一次地建議他們攻讀博士學位,但他們都堅決地工作了。由于他們的鉆研,也由于我的放任,他們都掌握一些管用的技能和技術, 在工作中很受重視,我也很欣慰。說實在的,我并不能預計他們讀完博士是不是會比現在更好。

    所以,我想說,我們要回歸理性,全面地衡量社會的發展和需要,自 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發展,慎重地作出選擇。一旦選擇了,就要有勇氣承擔這個選擇帶來的或好或遭的結果。有好的結果也不要得意忘形,覺得自己多英明;遇到自 己不希望的結果時,也不要自怨自艾,或者憤世嫉俗,讓別人或社會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要在可能情況下,總結經驗教訓,完善自我,盡可能使結局有所改變。

    (三)第三想想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討論了幾千年,還在討論,看來是沒有標準和指標的。但是每個人追求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幸福。

    還說那個幸福指數的事吧,前五名是五個北歐國家。最強大的美國好 像是20多,亞洲最靠前的是以色列,似乎是第8位。日本、新加坡、臺灣是81位,香港是多少忘記了,大概也差不多,韓國稍微靠前些,也在五、六十名的樣 子,中國大陸是125位。分析認為,東亞人幸福指數普遍不高的原因在于這里傳統中的競爭和攀比,包括發達的日本,小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比了。

    可見,“比”是感覺不幸福的重要源泉,究竟是不是,我們都可以思量思量。

    跟那些千萬富翁的同學比,會感覺很遜色;但是跟面臨企業倒閉,朝不保夕的同學比,又仿佛在天堂。但是我從不會進行這樣的比較,因為父母和家人健康、自己每天平平安安,已經很幸運了,不能不知足。

    有人會拍磚了,你房子車子都有了,自然站著說話不腰疼;非也,房子是有了,但還在還貸,車子是有了,但僅僅代步而已,況且這是我工作了近20年的積攢啊!那些比我年輕的多的博士或者碩士,不是基本上都有車有房了,至少有其中一樣啊,這難道不是時代在進步嗎?

    再說說博士生的待遇問題吧,估計說出來會招致更猛烈的拍磚,不過既然是心里話,就還是說說吧。

    博士生的待遇夠不夠高啊?不能說高,因為不夠養家糊口的。教授的 收入夠不夠高啊?高,因為能養家糊口。這里其實就涉及到標準問題,養家糊口的標準是什么?要是局限于吃飽穿暖的話,博士生的補貼早超過最低生活標準線了, 要是說買車買房的話,那就差得遠了;但是一位教授的收入是不是能夠買房買車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呢?好像也有困難。

    我們總說當代沒有大師出現,也不足為奇,如同大家整天說的,教授專家都在寫申請跑基金,怎么出大師?難道收入就不是一個問題了嗎?解放前后,教授的工資是8塊大洋,可以租一幢二層小洋樓,維持一家的生活,還可以請1-2名幫傭,真可謂無憂無慮了。

    跑題了,還是說博士生待遇吧,我們好像不好跟美國的博士生待遇比,因為那是美元,在那兒讀三四年博士,掙點美元,回來還真算一筆錢,但我們首先要想想那里的導師們的課題也是以美元計的,難道美國老板們就不為課題和經費發愁嗎?

    先說一件關于教授的事,話說一位物理教授移民到了新西蘭,從事給別人修電器的活,這樣可以掙比在當地大學實驗室工作的更多錢。

    再說兩件事跟美國有關的事,我沒去過,沒有親身體會。或許在美國 呆過或正在那里的朋友更有感受。有從美國回來的同仁告訴我,他的老板和課題組的都是中國人,或者說半層樓都是中國人,如果不去超市的話,半年可以不說一句 英語。今早在肯德基躲雨的時候,跟一位月底到美國訪學的老師聊了一會兒,她的老板和課題的組的博士生也都是中國人,她說美國人基本不讀博士;我很關心她去 了,老板給多少報酬,她說要是到實驗室工作就會有報酬,否則就沒報酬,但是到實驗室,就不會有其他的收獲,她希望多聽聽課,參加討論等。

    我不能肯定是不是因為博士生的待遇太高了,而導致美國人不讀博士?而中國學生不嫌待遇高,就勉為其難地讀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老板給不給報酬或給多少報酬,是與其在實驗室工作的多少相關聯的。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的待遇方式。

    我們學校從9月份開始,改革研究生培養制度,其中就有提高研究生待遇的條款。以前每年撥給導師的研究生培養經費全部撤銷,作為研究生的補貼直接發給學生,而且規定了導師每月必須給學生的補貼下限。

    這產生了兩個反應。一是即使學生不做事都得給補貼,有的老師想不通為什么?二是經費不足的老師就不能招生。

    講兩個故事放松一下。

    一是某校一位在讀博士生,讀了六年了,還不畢業,帶著老婆孩子請求學校允許他再延期一年,學校很為難,因為他根本就不做課題,每天休息,明知道再延期一年,同樣也是沒東西寫論文。

    二是,我的一位同學的經歷,他們單位的負責人央求他,幫某人寫兩篇文章發表了,讓那人趕緊出站,這位仁兄要么在外面做別的不來實驗室,要么就在實驗室的沙發上躺著,不但不干活還影響很壞,他不出站,別人也進不來,還得給他發工資。

    各位,您說要是遇上這樣的主兒,行政命令您必須付他多少報酬,您怎么辦呢?當然這是極端現象了,但我們的在讀博士生是不是真的全身心地思慮自己的研究內容,創造性地完成工作呢?

    各位研究生們,請你們不要抱怨自己的導師沒有跟你們一起在實驗室拼刺刀,請想一想,要是他們每日在實驗室拼刺刀,拿不到項目,沒有基金,別說你那點兒補貼拿不到,連他們自己鍋也難以揭開了,或許只留下走人的份了,是不是?

    再說說博士生跟農民工的事,這也是大家熱烈討論的問題。

    我覺得曹廣福老師,當時出那篇博文,只是由于拍到了那些照片,有感而發的,并沒有其他特別的含義,卻沒想到掀起這么大的波瀾。

    或許我的想法不對,但我確實覺得,很多人的憤怒并不一定是針對待遇的絕對值,而是在于曹老師把博士生跟農民工放到一起比了。

    事實上,誰跟誰比不可以呢?我們不都認可人生而平等嗎?不都認可所有人的人格尊嚴都一樣重要嗎?那為什么博士生就不能跟農民工比呢?

    很顯然,我們覺得跟農民工比,是降低了博士生的身價,而抬高了農 民工。農民工可以說是我們國家,至少在城市中是地位最低的了,受到了很多不公正不平等的對待,雖然現在從政府層面正在改變。但顯而易見地,從我們很多人的 內心并沒有認為他們跟我們一樣,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會表現出莫民奇妙的優越感。

    如果我們這些在高等院校研究所從事教育工作、接受最高等的教育,進行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和探索的所謂精英們,都存在這種不平等的等級意識的話,那么我們的平等民主之路確實還很遙遠。

    廣東實施了農民工居住證制度,根據一些指標分數夠了50分,就可 以獲得居住證,享受與居住地市民相同的待遇,包括孩子上學等。這項政策究竟如何不做評論,但是我覺得廣東衛視的一段評論很耐人尋味:“給農民工居住證,不 是我們對農民工的恩惠,而我們對農民工兄弟為廣東發展所做的貢獻的感恩。”

    還是回到幸福的主題上,我們是不是真的比農民工兄弟姐妹們更幸福呢?

    我經常會考慮這個問題,很多次晚上10點多做完那些永遠也做不完 的事情后,開車回家,遇到這些打工者,踩著自行車或三輪車,有時三輪車上是一家三口,他們說說笑笑奔向那個所有權不屬于他們的那個家,但是這種簡單的幸福 會感染我。我會想想自己多久沒有那么開懷地大笑過了,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感覺比他們騎自行車更幸福。

    最后想說一句,不要因為一些無所謂的比較,使自己迷失了幸福的真諦。分析化學  儀器分析  紅外光譜


    TAG: 待遇讀研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4-06-16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6424
    • 日志數: 42
    • 文件數: 9
    • 建立時間: 2010-01-22
    • 更新時間: 2012-08-22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