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們現在做新藥開發好像進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市場上沒有什么我們就去做什么,完全沒有或者很少考慮到患者用藥的順應性,片劑改膠囊,膠囊改片劑,改來改去就為了增加一個劑型,從實際意義上來講沒有什么用。做制劑首先要考慮藥物本身的性質,是否適合做成某種劑型,其次考慮患者用藥的順應性,很苦的藥你發現市場上沒有口服液,混懸劑賣,你就想做一個,怎么不想想為什么沒有呢?人家不是白癡,如果能做早就作了。可是現在很多企業的老板只關心市場上有沒有某種劑型,不考慮患者用藥的順應性,導致了研發人員的尷尬,我是深受其害了,相信這里有很多戰友也有這樣的經歷吧,中國的醫藥如果僅僅是在改劑型上改來改去,那么幾十年后也還是這個水平!(shanel,丁香園戰友)
如果都等到市場上有這種劑型了你在去仿制,那樣的話中國的制藥更沒有前途了,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關鍵在于你要努力去做,苦的話可以加矯味劑可以想各種辦法解決,而不是應該在這里抱怨;制劑是做出來的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不能想當然的“哦這個藥苦,不能做口服液,然后到老板那說這個東西做不了,你不去做一下的話你怎么知道不行呢?(snow_v21st,丁香園戰友)
首先,現在的研發,尤其是我們這樣的小型的私營研究所的人員,主動提出做什么研究的可能性不是沒有,而是被現實的因素無情的扼殺了。我們的工資、獎金從哪里來?還不是從客戶,即需要的人手里拿來?所以就不存在什么誤區,而是有人能出錢買。原先我們公司常常作些改劑型,尤其是中藥生產工藝有質的改變的改劑型,資料整理的非常好,而且也申請了專利,但是投入相應的也很大,動輒上十萬,結果批下來的臨床批件賣不出去,你想想,這部分資金老板是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往里砸的,繼而開始做一些片劑改顆粒、膠囊改片劑的,為的就是能盡快轉化生產,然后變成cush,大家皆大歡喜。
現在你想做一個老三類(中藥),能不能預先考慮到后期轉讓的情況,很難說。前期的投入最終變成了可參考的文獻,申請的專利不是不具先進性、可重復性,就是被人拐彎抹角的繞開,再出現了更多的劑型,大家再去搶同一塊肉,自己又能得到多少?現在有本事的人,可以通過形形色色的關系搞到報批資料,甚至是申請了中藥保護品種的中藥處方,漏洞太多,堵都堵不住,誰還敢把自己家的孩子往狼嘴里扔?老老實實改劑型吧,畢竟同類品種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只要生產企業舍得在銷售方面多下功夫,只要你做的藥不會吃一個死一個,就肯定賣的出去。現在我要是生病了,我只去自己開方抓藥,寧肯一邊病著一邊自己熬藥,也不敢讓狼們給害了。當然,現在也不是沒有人搞真正意味上的新藥,但是有了充實的資金做保障,再加上沒有老板整天在屁股后面催進度,好東西一定是能做出來的,在轉化為生產之前,把能保的全保住,等著上市銷售N年后再看著別人去搶,這時候新的更好的又可以出來了。
當然,現在的劑改也不能一棒子都打死,畢竟一個或幾個人研究的方向有其局限性,大家一起做,爭取找到更好的,更能適應藥品生存的劑型沒有什么不好的。國家現在不反對改劑型、仿制,就是希望市場能起調整的作用,終久有一天(不知道這一天啥時能到),市場會將處于弱勢的部分淘汰掉。我不敢說我對改劑型能把握到多好,我也有好多種劑型從來沒有接觸過,希望在改劑型的道路上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zulomm,丁香園戰友)
我曾經和你有共同的想法,覺得我們所做的劑型,總是應該對藥劑學科的發展有推動作用才對啊,可是后來市場的東西接觸的多了,就體會到其實搞生產銷售的人和搞研究的人想法之所以完全不同,是因為他們所走的路不同。兩種人其實都希望自己有更多的錢(當然搞研究的人還希望自己的名氣大一些),但是搞研究的人是通過研究更好的給藥系統,發有影響力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學術上的威望,從而可以從國家那里申請縱向的資金,然后如此往復形成良性循環,而搞生產銷售的人是通過賣更多的產品來掙更多的錢,所以搞生產的人才不重視劑型好還是不好呢,只要賣的好就可以了,典型的不就是哈藥集團么,他們基本上沒有什么好的劑型,就是靠廣告,我的同學在哈藥集團搞研發,他說他們組連碩士都很少,全是本科生。
現在說說為什么生產廠家和研究所要片劑改膠囊,膠囊改片劑。主要的核心問題就是專利,因為假設別人有片劑,你搞一個仿制,那么你是申請不到專利的,也就是說你必須和別人競爭,結果你買的好的話很多人就都跟上,沒有幾天你也賣不動了。但是如果你改了劑型,那么你就可以申請專利保護了,別人要和你競爭就得等你的保護期過了才可以。當然,如果你對劑型的改變被SFDA認為在劑型上沒有進步的話,通常是不會給你專利的。所以你看輝瑞或強生每年投入20億美元去開發品種,不要幼稚的以為他們要為藥學事業做什么貢獻,他們只是為了賣更多的錢而已,他們的幾乎所有新藥開發出來都是先做普通片,等賣到專利期要到了的時候,把原料藥做個鹽酸鹽,又保護起來了,酸根的保護期完了再做個緩釋片,再保護,完事再做個控釋片,繼續保護,等這一套都完了,已經好幾十年過去了,我們這些人都退休了!這就是為什么片劑要改膠囊,膠囊要改片劑,半衰期70個小時的氨基葡萄糖要做緩釋片的原因了。(推土機,丁香園戰友)
在新藥研發中,目前整個的環境處在一個低水平重復的階段,各個研究所所做的片劑改膠囊,膠囊改片劑(尤其是普通的片、膠囊之間的劑型改革,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八類新藥),說好聽些是為了換一個劑型,好申請一個新的專利,多賣幾年錢,但是說白了,主要的還是因為這樣的工作,錢來得比較快,一個是工作量比較小,可以在短期內搞定一個品種(因為不用作臨床,所以周期非常短),一個是,因為不用做臨床,申報生產的費用比較小,比較省錢,另外就是對急于上新品種的藥廠來說,買一個這樣的品種比較便宜(要知道一個三類藥的生產批件很少會賣的很便宜,一般都得幾百萬,因為臨床的費用實在是太高了,但是一個仿制或者是改劑型的生產批件可能幾萬十幾萬就搞得定,因為不用做臨床)。
再說一下這些品種的技術含量,我從來不相信一個片劑改膠囊或者是膠囊改片劑的品種會有高的技術含量在里面,因為伴隨著技術含量的提高,成本的增加時必然的,如果技術含量的提高不是必要的,我相信你的老板是不允許有這樣的工藝存在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做一個片改膠囊的品種,如果按原工藝得到浸膏之后,如果我用一般的噴霧制粒就可以按我們所需要的裝膠囊,但是你為了提高品種的技術含量,用流化床切噴將顆粒泛成小丸再裝膠囊,或者是再把工作做得細些,將其做成緩釋或者是控釋的小丸再裝膠囊,雖然是工藝沒有本質的改變,但是技術含量確實是提高了,但是成本也上去了,而且你還要考慮到我拿到批件之后我賣給誰?或者是說,成本高的品種賣的肯定也貴,誰家的藥廠會買你的品種?因為藥廠目前的形勢來看,最缺的不是高技術含量的品種,而是一般的品種。
記得有次一位站友說過,經過了漫長的GMP改造之后,藥廠的資金基本上都被投入到轟轟烈烈的GMP改造大潮中了。在通過了GMP認證之后,看著空空如也的生產線,他們已經沒有資金再自己研發一些品種了,而且也沒有太多的資金來引進一些技術含量比較高或者是有著自主專利的藥品了,他們能做得只有花比較少的錢,在短期內引進一些可以馬上就上生產的品種來充實自己的生產線。從這方面來講,也使得目前國內的一些研究所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些號稱“短、平、快”的品種上了。不要以為學校或者是科研院所就在老老實實的做一些基礎的研究,這些研究是沒有什么錢的,可能有的老板比較牛,每年都能搞好多資金來搞科研,但是錢都不是自己的,要是自己掙錢的話,還是和一些藥廠關系好些,多做幾個品種是正路。
因為現在的大環境就是這樣,學校和研究所也不再是以前那么單純的象牙塔了。最近這幾年這樣的品種已經作的很多了,也引起了國家的重視,已經開始有所限制了,所以以后可能會好些,而且現在研究所也多了,相互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越來越多的研究所也開始在做一些劑型、技術含量都比較高的品種,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內,我覺得這個現象是不會改變的,除非所有的藥廠的品種都已經達到飽和了,開始注重自主的研發了,這種情況才會有根本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