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路上受到啟發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2-03 10:58:05
本文接著上文[1]談談學術論文寫作中的有關問題。這次,從學術論文的讀者談起。關于讀者,值得你記住的是這么一個事實:他們是一個有判斷力的科學群體,
他們有能力并且希望作出他們自己對你論文的判斷。這句話的潛在含義是他們會從一個科學共同體的最高專業水平去判斷你從論文中反映的工作的意義和水平,而不會首先相信你在論文中所說的意義和水平。記住,如果你的論文充其量只能成為某個專業課程的輔導材料,他們為什么要看你的論文?另一方面,如果你特別欣賞你得到的成果,也要避開自己夸耀。小心地使用諸如“真是太有趣了”、“這些結果非常有趣”這類文字,它可能引起反感,有時還會導致這樣的反應:“誰會對此有興趣?”你可能的確為自己的數據(科研結果)而激動,不經意地在論文中說“這些數據非常激動人心”。但這樣做不僅不會讓讀者激動,而且還會令他們討厭你的假想。只有說別的作者得到了激動人心的數據,才不會有這個問題。
讀者當然需要你對自己論文的意義和水平的提示(或認識)。為了說明意義,你需要有一種由于“站在巨人肩膀上”而產生的理解能力,對自己從事的課題有著與本課題所在科學共同體至今最高專業水平一致的理解和判斷(想想看,文獻調研有多必要)。而你的水平通常是通過與上位文獻的比較、對照等方法就可以確定的。上位論文即你引用的那些體現最新最高水平的經典或公認的學術文獻(參考文獻)。這里的基本原則只有一個,即如實相告。既不要夸大,但同樣也不要太過謙虛。假如實驗結果不是像你所預期的那樣,這并不是你的錯。假如實驗結果確實很重要,它總會被人看出來,你所在的科學共同體不乏這種能力。如果別人不同意你的觀點,你也應當接受,但這不是接受審判,不需要在這一點上糾纏不休。你真正需要做的無非就是要融入到自己所在專業的科學共同體中,能應用他們的專業詞匯和他們集體所體現的水平,成為他們之中的成功者之一。
上文[1]說到科學技術類文章的寫作不同于寫文學作品。學術論文中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它要求其報道的內容有“精確性”,盡管做到這一點有時候是十分頭疼的。精確性在與科學共同體同事們作溝通和交流時是十分重要的。文學作品關心的是個案(或叫典型),科學研究關注一般規律。雖然在學術論文中也要使用概數,但是你真的要用“大部分”、“許多”、“有時”、“偶爾”這樣的詞時,就應該給出一個值,比如“大多數(70%)的樣品有反應”。這個要求實際上也在告訴你一個“潛規則”,即你不能“隱瞞”數據。科學研究的特征之一是追求事實(真理),其中極大部分表現為數值或數據。文學作品則極少這種追求。在學術論文中提供一個人人都知道的“典型事例”當然不會成為你最差的例子,但是如果你不能按該課題的要求提供其他類似的數據,那么你的學術論文就有被否定的危險。要是你做的是生物科學與技術方面的研究,在討論各種生物機制時,無論是做的生物體內的還是生物體外的實驗,在描述結果時都應講清楚生物的種別,還有那些做動物實驗時必要的來源、品種,以及其他特征數據,若需批準則要有批準文號等。
也許你所在的團隊在積累學術文獻方面十分強勢,更好的情況下也許還是引導著本課題學術前沿的團隊之一。值得指出的是,一位科研人員應該廣泛閱讀,除了掌握和收集信息,把一篇一篇分散的論文通過獲得那些真實和本質的信息,上升為科學共同體的集體水平,而且還要注意那些頗具才能的科學家是如何撰寫簡明、精確同時又通俗易讀的作品的。還記得本文講的曹沖稱象的故事[2]吧。學術論文是使你的研究結果從經驗走向規律的極好載體。寫作的目的是要讓讀者(科學共同體)明白作品的內容,盡量看懂那些數據,承認研究結論適合于一般的領域,并且看出其中的含義。這種升華的工作,最需要精確的表述。所有這些要讓讀者明白的,都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花最少的精力并且在有限的版面內完成——科學家都很忙,而編輯們要控制他們的版面數。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啟發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