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人生如畫

    在中國搞好科研之難的文化原因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22 11:04:29/ 個人分類:科研

      中國科研大國,但遠不是科研強國。即使一流的科學家,也深感在中國搞科研之艱,搞好科研之難。

      原因何在?我覺得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特點有關系。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累,可謂是“博大”;文明古國的文化沉淀,可謂是“深”。唯獨少了個“精”字!用一個字概括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粗”。

      傳統文化講究“不拘小節”,講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的不好聽點,就是“湊合過吧,估摸著、差不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好像是吧!”等等非常粗糙的詞匯,很少講究“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分好不差”。

      上街買菜,為了討好顧客,大多數菜販都是吆喝“看,稱高高的啊!”于是皆大歡喜,不這樣做顧客不高興,好像自己吃了虧,最好臨放稱之前,再多搭一棵、一把、一撮。

      還有時間。中國古代人好像都是摸著時間過來的,雖然早就有滴漏計時,但那不是老百姓的東西。據說古代的滴漏也很準,能精確到“忽”,忽然的忽,但是沒見有人能腰里挎個滴漏,也沒見有哪家屋里放個滴漏,還留個人時不時的加點水、加點沙子的。

      古代人都怎么過?白天看日頭,夜里聽更聲,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陰天老百姓怎么過,就不得而知了,或許是“估摸著”。看電視上,到了康乾盛世,才有西方鐘表流入,連皇帝、大學士都修不了 ^_^

      粗糙的傳統文化,造就了粗糙的人文環境與粗糙的思維方式。粗糙之人,受人尊敬;刁鉆之人,受人鄙視。聽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就知道古代為啥沒有科學了。

      科學要的是精,精益求精,絲毫不差,而我們中國恰恰在“精”這個字上欠缺功夫,搞不好科學也就容易理解了。

      因此,不是中國人不適合搞科學,而是傳統的人文環境不適合搞科學。如果在中國某個地方的科學搞的還不錯,那么那個地方的“人文環境”肯定與傳統不同。

      不但科學如此,技術也一樣。做粗活,我們一個頂百個;做細活,一萬個也頂不了一個。因此,中國出口服裝、食品、玩具都還可以,但飛機、計算機、甚至鐘表就不行。

      看來,大老粗雖然挺可愛的,也很賣力,但遠不是搞科研的料 ^_^


    TAG: 科研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