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方法是指人類在認識自然、獲得科學知識過程中采用的程序或過程,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活動中遵循和運用的以科學為基礎的各種方法和手段的總稱。
科學方法的分類有很多,如按科學事實(或稱信息)的搜集和加工分為獲取信息的方法和處理信息的方法,或按經驗認識和理論認識分為感性方法和理性方法等等。但總體上科學方法分為三大類:經驗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
科學理論的研究與發展也是科學方法的研究與發展。在每一次科學革命過程中也包含著科學方法的變革與發展。先進的科學方法不僅能在科學領域帶來革命,而且它們的作用還廣泛的深入到社會科學和人類生活的其他領域,為人類認識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自身提供新的視角和觀點。如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是19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其中蘊涵的科學思想方法已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科學及其他領域。
科學方法體現了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就是追求客觀、公正、和諧等,即求真、求善、求美。科學方法中遵循的實證性和理性正是科學精神的本質。
作為博士研究生,我認為掌握科學方法對于理解科學精神、發揚科學精神、促進科研工作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想就幾個具體問題談點看法:
1 懷疑與批判
懷疑與批判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種精神。它深深植根于科學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之中,是科學本身的要求,是科學強大生命力之所在。馬克思的座右銘就是:懷疑一切,而英國哲學家皮爾遜更進一步指出:“通向知識和最終確信的唯一真實道路是懷疑和懷疑論”,而“常識往往是理智冷漠的名字”。因此大膽的懷疑與批判是每一個追求真理的科研工作者應具備的品質和精神。這在當代教育環境下顯得更為重要。
教育的宗旨是: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洞察力、判斷力和敏銳性;教育應使學生成為自由的、全面發展的、生氣勃勃的人,而不是儲存知識和奇異技巧的儲存器以及只會按部就班做事、不會獨立思考、不會創新的工匠。愛因斯坦曾經就教育有過一段精辟論述:“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并且學會了獨立的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說,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而我們的教育總體上還是應試教育,對學生灌輸的多、啟發的少。這表現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弱;學生學到了很多知識,但很少能夠提出有創新性的思想、觀點、方法。因此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大力提倡懷疑和批判精神。
科學精神中懷疑的意識是科學和信仰的根本區別。如果科學排除了懷疑,那科學就變成一種信仰了,就失去了科學的生命力。批判的理性是科學精神的主要體現。科學精神中的批判理性,本質上是一種反思和超越,是揚棄,而不是簡單否定,也不是全盤否定。如果科學有懷疑的意識,但沒有批判的理性,那科學研究就不會有成就。因此,在實踐中懷疑與批判應當相輔相成。
懷疑和批判不是不相信權威、拒絕現有的理論,而是反對盲目地迷信權威和理論。權威有其存在理由和價值,但權威不等于真理,這已被無數的事實證明。盲目地迷信權威,只會導致思想的僵化保守、扼殺創造力、窒息科學的生命。我們學到的思想、理論和知識都是前人研究、實踐的結果,其中有真理,但也包含了許多謬誤。如果不認真分析、研究、檢驗,而是全盤接受,就會使我們陷入別人的思想范圍,看不見其中的失誤與謬誤,這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就會喪失推進科學發展和創造與革新的機會。
要發揚懷疑與批判的精神就需要我們獨立思考。
人與其他生物的本質區別就在于人會思考,大凡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會獨立思考的人。在科學研究中,獨立思考就是從研究科學事實開始,以現有理論為基礎,深入探求事物內在本質屬性,揭示事物的運動規律,從而更深一層次地認識事物,同時也完善和發展了現有的理論。我們的研究不應該從概念到概念、從公式到公式、從書本到書本,簡單重復別人的結論,囿于傳統的思想,反而丟棄了本應該研究的充滿生機的、生氣勃勃、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定義、定理和概念不應該是我們研究的起點,而應該是我們研究的結果。權威的理論和經典著作只能給我們以啟迪,啟發我們的思路,但決能取代我們思考。我們應該將研究的視角集中在現實世界中,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要做到獨立思考首先是要詳盡地、全面地占有研究資料。這是馬克思早就提出過的。只有詳盡地、全面地占有研究資料,才為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客觀基礎,才可能從中發掘出現實世界的真實面目。片面地、依據研究偏好去收集材料,只會導致片面甚至錯誤地結論。對于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詳盡地、全面地占有研究資料就是認真研讀經典著作,認真分析試驗環節、步驟、結果,通過反復比較、對比、分析,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那些自身并未認真研究過原始資料和真實的試驗記錄,就提出理論和見解的人,往往是人云亦云,沒有一點自己的思想。他們甚至在錯誤的方向上比起先在這個方向上的人走地更遠。
要做到獨立思考還需要冷靜和甘于寂寞。具有創新性的理論和思想都是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得到的,沒有誰會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這已為無數的事實證明。當前社會風氣浮躁,學術界追名逐利的情況相當嚴重,這嚴重影響了科學工作者應該奉行的客觀、公正的價值標準。科研工作中的熱點問題往往有很多人在研究,但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別人在研究,所以我也來研究。這些熱點問題究竟有無價值和意義,有無研究必要則未認真考慮過,盲目跟風,結果可能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熱點問題與非熱點問題本是相對的,非熱點問題不一定沒有意義,相反有些非熱點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往往開拓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的研究價值要比熱點問題重要的多。因此,在熱點與非熱點問題面前,我們應該獨立地、冷靜地思考和分析,從中選擇更有意義的研究課題。當研究的是非熱點問題時,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判斷,甘于寂寞,將研究進行下去,最終取得成功。
發揚懷疑與批判的精神還需要一種寬松的氛圍。
我國目前的科研硬件已經具備一定水平,但科研氛圍還不寬松。
在科研項目中幾乎無一失敗,而且是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等,這不符合科學探索的客觀規律。只要是科研,就會有失敗,害怕失敗造成了故步自封,沒有大膽的設想,就不會有創新的成果。另外我們在同自己的導師、同行、學術前輩和學術權威交流時,往往缺乏應有的科學批判和學術批判意識,其實這限制了我們的進步。在討論問題時,不論是權威還是剛剛從事科研的年輕人,應當是完全平等的,而不應該是以權威壓制人、以名望排擠人。因此我們在發揚科學精神,提倡懷疑與批判時,應該創造一種寬松的氛圍,允許失敗、容忍錯誤,這會有利于科技的創新。
2 必要的張力
創新是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標,如何才能創新是每一個人都關心的話題。我認為真正的、革命性的創新都是深深植根于當代科學傳統當中,又是對傳統的一種批判和揚棄,要取得創新就要在傳統和未來之間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這正如庫恩指出的“科學研究只有牢固地扎根于當代的科學傳統之中,才能打破舊傳統,建立新傳統。這就是…
…一種隱含在科學研究之中的‘必要的張力’。”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倡導的辨證法。
為什么只有牢固地扎根于傳統才有可能創新呢?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首先,當代的科學傳統是我們研究的起點。我們學到的各種理論、知識,掌握的思想、方法都是前人研究的積累,這些原則是他們在自己的實踐中所確立起來并被實踐檢驗了是正確的。繼承這些傳統是我們能夠開始做研究的必要條件,他們總結方法理論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防止不必要的浪費,也可以使我們的起點更高,直接接觸研究前沿,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夠看的更遠。這樣要比從頭另起爐灶更有利于科學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其次,對傳統了解地越深,對核心問題掌握地越準。科學傳統是前人科學實踐的總結和積累,它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和理論,也包含了他們對科學領域中重大基礎問題的思考和認識。在許多學科形成初期存在很多流派,他們的觀點、方法各不相同,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流派占據了統治地位,而另一些則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現在流行的教科書,大多是對占統治地位的理論的揭示和闡述,并沒有增加對學科核心問題或本質問題的更多認識。然而通過學習當代流行的理論、了解整個學科的歷史、了解在學科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各種流派,就會為我們展現出一個鮮活的學科發展史。那些現有的理論和思想再也不是教條和教義,而是智慧的體現,是物理世界的精確描述。在學科初創時期的人物,他們的著作中往往包含了深邃的思想和認識,包含了對本學科基本問題的深刻思考,它們具有強烈的原創性和啟發性。閱讀他們的著作會啟發我們對學科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使我們找到學科的核心所在,認識到問題的本質,這就為創新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解決的辦法。這也是庫恩所說的:“任何其他類型的工作都不能這么容易通過注意力的長期集中而找到困難的所在和危機的原因,而基礎科學最根本的進展正是依賴于對這種困難和危機的認識上。”
因此,在科研中既要掌握現在流行的理論、方法,又要了解學科的發展歷史、了解學科傳統,在傳統和當前研究中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這樣才會又創新的成果。
總結以上觀點,我認為作為博士研究生,掌握科學方法就必須學習哲學尤其是科學哲學、學習科學史、了解科學傳統,這對于提高科研能力、培養科學精神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哲學能夠給人以更高、更透徹的思想觀點來分析和認識事物,可以培養我們的理論素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指導科研活動。科研創新不僅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的思想,同時也需要強大的哲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