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學校的層次終歸是由它的學生和教師的水平決定的,二者是決定性的指標。教師的水平可以較容易的判定出來,但是學生的水平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體現。
中國的教育和學術的大躍進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所以造成的不良的后果也是雙重作用的,其中很嚴重的一個問題是學生的質量的提高和教師水平的提升之間的沖突。加上中國的教育是以流水線作業的方式運行的,所以在這個方式下產生的教師也的確有很大的局限性,問題的沖突就更加嚴重。之所以很多人說積弱難返,就是我們的教育和學術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
對于學生而言:
1.在擴招的進程之中,由于配套的措施難以跟進,所以教學質量在硬件上難以保證。但是這個問題并不是決定性的。
2.由于擴招,就業問題極其嚴重,導致很多學生不愿上大學,或者上了大學也不愿意學習。很多學生說,學的東西用處不大,學了也白學。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
3.流水線的教學方式,導致大學教師更喜歡拿著PPT在那講,而忽視了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養。這個問題是決定性的。
4.教師由于當下職稱評定重視學術的因素,沒有人重視教學,也不關心教學,上課應付了事。大學教學幾乎完全形式化。這個問題也是決定性的。
大學教學可以說已經被很多人忽略了,包括老師,雖然大學的基本的義務就是傳授學生本領,但是沒有多少人愿意在這上面下功夫,只要表面上過得去就行了。在這樣條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的水平,可想而知總體上是很難好的。有出息的學生都是在惡劣環境下還能堅持學習的人,不容易啊。大部分的學生拿著幾萬塊錢來念書不過是得到了一個反應不了水平的學位證而已。而學生被大學忽悠了,還被抱怨說不珍惜上進的機會。
對于教師而言:
1.中國制造,抗壓性良好,但質量一般。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都有問題。
2.外國制造,渾水摸魚者多,質量也待估定。即使學術水平過得去,教學水平也有問題。
3.由于過多的關心做文章,很多人不會講課,上課基本上是自言自語,照本宣科,不知所云。
4.由于只想著做文章,沒有時間靜下來思考,所以文章做得越來越多,學術水平卻不見提高。
5.更想著當官,而不是當老師。
大學的教師越來越成為了一種擺設,越來越成為了各種官的后備軍。既不關心學生,也不關心真正的學術,只關心三樣東西:論文,職稱,領導的意圖。所以中國的大學不過是空有其表而已,雖然少數的老師還在堅持,但已經起不了決定的作用了。
所以十年擴招甚于十年文革,十年文革是把一切歸零,但是教師和學生還是明白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只要有機會就可以從新開始。而十年擴招的后遺癥卻是讓所有人都忘記了大學的本質,大學教學形式化,大學不過是打著大學的空殼而已。而那些始作俑者卻根本不愿正視已經發生的事情,陷入一廂情愿的自我感覺良好之中。而在這個進程之中的那些被養肥了的蟲子們更是自娛其樂。
中國的教育和學術不但沒有培養出杰出的人才,連一般的人才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問題,這就是現實。
這樣的現實的后果就是,中國人不會關心真,也不會關心善,更不會關心別人,只關心金錢,只關心地位,只關心自己,陷入爭斗,迷茫,混亂之中,而最終被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