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然要為十年間的教育和學術的大躍進付出代價,需要在長時間內恢復教育和學術的正常秩序。而這里的關鍵的問題就是:是學生重要?還是文章重要?這個問題解決不當,中國的教育和學術的亂局就不會停止。
學生是教育的最關鍵的因素,而文章也是學術的一個關鍵的因素,這兩點是無可爭議的。而問題也來自于此,學生需要教師,文章也需要教師,但是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
1.如果想教學的質量提升一點,想學生的水平提升一點,那么教師的精力就得多付出一倍。如果當前的教學質量提升一倍,我估計就會占用教師所有的精力。
2.如果想文章的數量提升一點,想學術的水平提升一點,那么教師的精力就得多付出一倍。如果當前的文章的數量提升一倍,我估計就會占用教師所有的精力。
大躍進后的直接問題就是學生和文章之間的沖突,而教師被夾在兩者之間筋疲力盡,再加上國家不重視教師的生存環境,工資過低,結果是教師生活困難卻兩面不是人。
當然中國的現實是只關心文章,不關心學生,所以教育的質量全面滑坡也是必然的后果,結果是學生前途難測,也是兩面不是人。
但是那些教育和學術的主導者們卻根本不把教師和學生當回事,天天只關心教師能夠給他們寫出多少文章,天天只關心有多少重大學術成果,好為自己臉上貼金。這些終究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只關心學生,不關心文章可以么?當然也不可以,否則大學就不是大學了。我們的問題是,很多大學實際上達不到大學的程度,卻按照大學的要求來衡量。另外,我們的教師本來原則上是學術已經上路,然后再鍛煉教學的能力,自然二者皆可兼得,可是實際情況是很多人學術都有問題,教學卻又關不上,二者都糊里糊涂。
合理的教學和學術秩序,當然是學生和文章都重要。我們的問題是二者在一般意義上難以兼得,因為學生太多,因為教師的職稱評定。
我們必須實事求是的來看待這個問題,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虛幻的想法只能意淫自己,而不能解決問題。
1.必須分層次的來看待大學,也必須分層次的來看待教師。
2.大學要分為教學和研究并重型和純教學型兩類,沒有純研究性的大學,那是研究院而不是大學。
3.增加教學型教師的數量,減少學術性教師的數量,提高教學型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學術型教師的學術水平。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好學術的,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講好課的。
4.專業課需采用小班授課的制度,提升專業課的課業程度。教師的教學時間需要統一認定,一般不應該低于每年200學時。
5.減少非教學和學術的部門和機構及其人員。取消輔導員制度,由教師直接負責學生。改善大學的黨組織的形式,采取黨員教師責任和推薦的制度。減少冗余的非教學人員。
6.教師職稱制度需要適應當前的教學和學術問題,分為教學類職稱和學術類職稱。教學五年的評為講師,十五年的評為副教授,取消教學方面的教授職稱。在教學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物可以評為學校授予的名譽教授的稱號,國家授予的教育家的稱號。學術方面為初級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和講席教授(也叫終身教授)三類,前兩者達到需要的評定條件,由國家和大學組織的學術委員會授予,后一個由第一類大學設定講席,由專家評定才可,并且數量有限,在講席位置上的年齡不可過65歲。
7.解決教育和學術問題不可以采取逐漸解決的態度,否則問題會越來越多,必須同時解決才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