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文章
一、《Science》雜志概況
美國的《Science》雜志為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在世界學術界享有盛譽,反映其被引文量的影響因子始終高居《SCI》收錄的5700種科學期刊的前十位。據2001年最新統計,《Science》雜志年發表論文數901篇,被引用次數 282431,影響因子為23.329,排名所有科學期刊的第8位。由于其獨特的學術地位,國內許多科研院所為鼓勵學術人員在該刊發表文章,都制定了優厚的獎勵措施。
《Science》雜志創刊于1880年,目前在全球擁有16.5萬個訂戶,超過《Nature》雜志三倍。《Science》雜志具有新聞雜志和學術期刊的雙重特點,每周除向世界各地發布有關科學技術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新聞外,還發表全球科技研究最顯著突破的研究論文和報告。
《Science》雜志發表的論文涉及所有科學學科,特別是物理學、生命科學、化學、材料科學和醫學中最重要的、最激動人心的研究進展。據統計,發表的論文中60%有關生命科學,40%是屬于物理科學領域的(見附錄1)。每年《Science》雜志還出版大約15期專輯,展示某一專門領域的最新成果,例如生物技術、寄生蟲學、納米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除高水平的論文外,每期專輯還發表有關科技職業的專題文章和以不同國家、地區為對象的專欄。
除了為發表全世界最好的科學論文和報道全球最好的科學新聞而努力外,《Science》雜志還有三個特別重要的目標:
將《Science》雜志和科學帶入更多的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工作者的家中和實驗室里;
幫助世界各地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了解今后十年最重要的科技發展趨勢、最新的科學儀器和技術以及科技職業的選擇;
用電子手段傳播科技信息,進一步提高信息質量,并且通過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團體合作利用計算機互聯網傳送雜志,降低發行成本。1995年,《Science》雜志與時俱進,實現了上網,即科學在線《Science Online》,提供《Science》雜志全文、摘要和檢索服務。特別要注意的是:網絡版是印刷版的補充,而不是替代。網絡版上許多內容是免費的,如今日科學(Science Now)報道每日科學新聞;科學后浪(Science Next Wave)給未來科學家提供職業信息;科學事業(Science Careers)提供就職機會、會議和研究活動信息;科學資源(Science Resources)倡導在線創新;科學電子市場(Science’s E - marketplace)提供當前產品信息。
科學在線《Science Online》還提供一些特別服務,如通過電子郵件提醒每周內容,超鏈接到參考文獻的全文或摘要、增補數據,更多的論文述評、論壇,搜索所有在線內容。在網上,《Science 》雜志發表的文章全文可回溯至1996年10月,摘要可回溯至1995年10月。
二、《Science》雜志的主要欄目
《Science》雜志主要有三大欄目:科學新聞(Science News)、科學指南(Science’s Compass)和研究成果(Research)。科學新聞欄目有本周新聞(News of the week)和新聞聚焦(News focus),報道世界各地的科學實況。本周新聞主要報道科學政策和科技新聞。新聞聚焦進行更深入的專題報道。
科學指南欄目有社論(Editorial)、讀者來信(Letters)、政策論壇(Policy Forum)、科學與社會短文(Essays on Science and Society)、書評(Books Reviews)、研究評述(Perspectives)、綜述(Reviews)、技術特寫(Tech. Sight)等,分別討論科學政策、科學與社會如何交叉的不同觀點,評論分析當前研究的發展,談論具有跨學科意義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介紹領先的實驗技術以及新出版的軟件。
來信(Letters)一般不超過300單詞,討論《Science》上已發表的內容或普遍感興趣的問題。來信應該直接投到《Science》網站(www.letter2science.org)或以電子郵件形式投來(science.letters@aaas.org)。編輯不通知作者是否收到來信,而且可能對來信加以修改以求明了或滿足版面的限制。來信發表時,編輯一般不再征求作者的意見。
政策論壇(Policy Forum)一般在2000單詞以下,討論科學政策。
l 科學與社會短文(Essays on Science and Society)也在2000單詞以下,著重于表述科學與社會如何交叉的不同看法。
l 書評及其它(Books et al.)在1500單詞以下,評論《Science》讀者感興趣的書、只讀光盤、展覽或影片。
l 研究評述(Perspectives)在1000單詞以下,評論分析當前研究的發展,但作者不以討論自己的研究工作為主。
l 綜述(Review)文章一般長度為4個版面,討論具有跨學科意義的最新進展,著重于尚未解決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文章都要經過審稿。這類文章要求有摘要、概括主要觀點的引言和反映章節主要內容的小標題。參考文獻建議不要超過40條。
l 技術特寫(Tech. Sight)2000單詞以內,介紹當前的試驗技術以及新出版的軟件。
研究成果欄目是《Science》雜志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報告(Reports)、簡訊(Brevia)和技術評論(Technical Comments)。研究成果欄目中的論文考慮到廣泛的讀者群,因此,介紹研究工作背景和其重要性的引言、清晰的圖片及說明十分重要。
l 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欄目發表反映某一領域的重大突破的文章,文章長度不超過4500單詞或5個版面,包括摘要、引言和加有簡短小標題的內容部分。參考文獻建議最多不超過40條。
l 報告(Reports)欄目發表新的、有廣泛意義的重要研究成果。長度不超過2500單詞或3個版面。報告要包括摘要和引言。參考文獻應在30條以內。
l 簡訊(Brevia)報道能夠廣泛吸引科學家的、學科間的實驗和分析結果,長度不超過800單詞或1個版面。
l 技術評論(Technical Comments)討論《Science》周刊過去6個月內發表的論文,長度不超過500單詞。原文章作者將被給與答復評論的機會。評論和答復都要得到評議和必要的編輯。討論的提要刊登在印刷版,全文刊登在電子版。
三、研究論文的審稿程序、編輯方式與投稿
《Science》雜志每周發表約20篇論文,競爭十分激烈。由于版面所限,很多高水平論文在沒有得到同行評議之前就被退回。每年,大約有7000篇論文稿件投到《Science》編輯部,但是只有15%左右能被錄用,其中70%來自美國,其余來自歐洲和亞洲。目前,《Science》編輯部正在增加美國之外的論文稿件的發表比率。投稿被錄用的原則是論文必須對科技進步有大范圍的貢獻。如果內容狹窄,就會被退稿,建議另投專業雜志(見附件2)。
(一)《Science》選用稿件過程
來稿必須簡潔明了,應讓不同學科的讀者看懂。《Science》優先考慮內容新穎,且具有跨學科意義的文章。
稿件首先被分配到在華盛頓或英國劍橋的《Science》文稿編輯手中。大多數來稿還須經一、兩名審稿編委會(Board of Reviewing Editors)成員就其是否適合在《Science》上發表打分。審稿編委會成員都是仍在從事科研工作的相應領域的專家(在下列網址:www.aaas.org/science/BOARD-OF.HTM有審稿編委會成員的名單)。《Science》的編輯在決定是否送來稿做同行評議時,會參考審稿編委打的分。編委認為不適合發表的來稿不再送同行評議,編輯將在2、3個星期內將其退還給作者。一般情況下,只退插圖,不退文稿本身。
進入同行評議過程的稿件將被送交兩名或幾名外部審稿人(outside reviewers)。送審之前,編輯部會通知審稿人并要求其在兩周內將審稿意見返回。審稿人會被告知,不得利用審稿的特權泄露或利用稿件內容。《Science》的同行評議是匿名的。責任編輯從技術角度、文章對其學科本身的重要性、其所具有的普遍科學意義以及與其他正在考慮或已經考慮發表的文章比較,來對稿件進行選擇。選用稿件時,編輯會優先考慮內容新穎并具有普遍意義的文章。《Science》也試圖保持其各學科內容的平衡。
原則上被選用的稿件,編輯部要求作者根據審稿人意見修改稿件,并按照編輯的意見在文字上適當改動,以使文章的表述更準確、清楚,還要嚴格遵守文章的篇幅限制。文章被錄用后,編輯還要進一步加工以提高準確性和條理性,必要時還會壓縮內容。
(二)確定是否向《Science》投稿
l 你的論文是否是你寫過的最好的論文?
l 它是否會對你所從事的研究領域產生重大影響?
l 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會對其結果感興趣嗎?
l 讀者會對其結論吃驚嗎?
l 它推翻了傳統理論嗎?
如果你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的論文就可能適合向《Science》投稿。
(三)與編輯部聯系
l 電話:美國(1)-202-326-6550;英國(44)-1223-326500
l 傳真:美國(1)-202-289-7562;英國(44)-1223-326501
l 電子郵件:
l 關于編輯方面的一般問題:science_editors@aaas.org
l 讀者來信:science_letters@aaas.org
l 返回審稿意見:science_reviews@aaas.org
l 與《Science》周刊歐洲辦公室聯系:science@science-int.co.uk
l 在線投稿文章:www.submit2science.org
l 在線投交讀者來信:www.letter2science.org
(四)文章的署名
向《Science》雜志投稿,意味著該稿件的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接受了這樣一個責任:保證所有的作者都同意在稿件上的署名,都看過并同意稿件的內容,也同意將其投給《Science》雜志。任何署名的改變要有全部原作者簽名同意的書面意見。
(五)對文章新穎性的要求
《Science》對于任何已在別處發表或被考慮發表的文章或文章部分不予考慮。在Internet上發布的文章可能被作為已發表的材料,可能損害該文章作為《Science》投稿的原始性。
同時,一篇文章的主要發現不能已在新聞媒體介紹過。雖然文章作者可以在公開的學術會議上介紹自己的研究結果,卻不應過分地尋求媒體的注意。具體地說,文章作者應拒絕參加新聞發布會,應避免記者采訪或避免把有關的數據或圖表給記者,除非該記者同意遵守《Science》的新聞限制。如果記者在會議上聽到作者對其工作的介紹并僅僅基于該介紹寫了報道,這樣的報道對《Science》考慮是否發表論文沒有影響。
(六)稿件的準備
《Science》雜志版面的一頁大約有1000個單詞和一幅小圖。準備稿件時,所有的正文、圖表、參考文獻和注釋都應隔行打印,兩邊至少留出2.5厘米寬的空間。電子稿件應按美國書信(Letter)紙大小排版。
標題和小標題應采用描述性短語,不要用完整的句子。每行最長30個字符,報告和研究文章的標題不得超過三行,綜述的標題不得超過100個字符。
摘要向廣大讀者解釋為什么要做這項研究工作、為什么其結果是重要的。摘要應為100個單詞左右,要反映出論文的主要觀點,概括其結果或結論。
正文應以描述文章重要性的簡短引言開始,引言應讓不同學科的讀者都看得懂。專業術語應有定義。符號、縮寫或首字母縮略詞在第一次出現時應有定義。所有的圖表應按文中提到的順序編號。
參考文獻和注釋(見《Science》雜志參考文獻格式中的實例)應按其被引用的次序來編號,先編正文中的,再編圖表的圖例和說明中的。每個參考文獻只能列出一次。不要將多條參考文獻列在一起或者將參考文獻包括在注釋里(注意這和過去的要求不一樣)。引用未發表的數據時應在正文中引用處標上編號,并在參考文獻或注釋中按引用的次序列出。不要使用op.cit.或ibid。
致謝以及支持研究工作的基金信息,應以簡短聲明的形式放在參考文獻和注釋的后面,必要時編輯會做修改使其符合《Science》的格式要求。
表格應當是正文內容的補充,而不是正文內容的重復。每個表格應單獨放在一頁紙上,其說明隔行打印在表格之上。說明的第一行應是簡短描述表格內容的題目。表格每個豎欄應有題頭包括題目以及在括號內的計量單位。單位不應在同一欄內改變。
插圖的說明應按圖的次序單獨在另一頁紙上隔行打印。任何一個插圖的說明不應長于一頁。圖中所用的術語、縮寫、符號和單位應與正文中用的一致。 插圖的名稱應作為說明的第一行。
補充信息(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永久存放在《科學在線》, 鏈接到文章,并且是免費訪問。補充的文字(比如方法的詳細描述)、圖片以及表格應該在正文中適當的地方引用,這些補充的內容必須放在磁盤上,也可提供硬拷貝。發表圖片的高分辨率的和放大版本可以作為補充材料。
插圖(Figures)應以電子形式投交或寄磁盤另附上3個硬拷貝。可以接受的格式包括:pdf、 ps、eps、prn、doc、wpd(如何準備這些格式的圖片的信息見www.submit2science.org/mtsweb/directions.html)。在被錄用后,作者會得到如何以電子方式投寄圖片的詳細要求。)不要將丟掉了就無法補償的圖片寄來。《Science》對大多數插圖不再重新編號,插圖印出來的寬度為5.5厘米(2.25英寸或雜志的1欄寬)或12厘米(4.74英寸或2欄寬)。有些插圖(如條線圖(bar graphs)、簡單的線圖(simple line graphs)、乳膠片(gels)等)的寬度可能縮得更小些。圖上的符號和字母應足夠大,以便縮小后還能看得清。要避免在同一幅圖上出現大小差別太大的文字。最終印在雜志里的圖,其中字母的高度大致應為7點(2毫米)。編輯可以容易地將高分辨率的圖片包括進來作為補充材料。
線圖 (Graphs)應在縱橫座標上標出所測的參數或變量及計量單位和尺度。尺度包括很大和很小的數時,應以10的指數的形式表示。對圖中符號的定義應放在圖的說明中,而不是圖上。簡單明了的符號(, , , , , , , 以及 )縮小仍可看清。應避免使用淺線或不同的明暗度來表示圖的部分,而要用黑白圖案、斜線圖案或交叉斜線圖案。應采用粗線或方框來強調或標出圖片中某個部分。如果可能的話,應用表示尺度的線條來代替放大倍數或者兩者兼用。乳膠片(gels)的每一列應有標號并在圖列中給予說明。
數字化的彩圖應用 CMYK(Cyan、Magenta、Yellow、Black)而不是RGB(Red、 Green、Blue)。組合圖的部分應用A、B、C標記。《Science》雜志對第一幅彩圖向作者收取650美元,每增加一幅彩圖再加收450美元。在抽印本中,彩圖要另收費。
插圖上的文字最好用海爾維希體(Helvetica font)。座標軸上的標記和組合圖上的標記A、B、C...等要用黑體;只有在正文中用斜體時在圖片上才用斜體(如變量或基因的名稱)。每一條目的第一個字母必須大寫;若正文中采用全大寫字母時,圖片上也要用全大寫(如縮略詞)。
基因序列在排版過程中可能會被縮小很多,所以原稿中的文字應當很清楚。占雜志版面全頁的序列,一行中大致有130個字符和空格;占兩欄寬的序列,一行中可有84個字符和空格。
計量單位要采用公制并遵循SI慣例。
(七)在線的補充數據
作者可以在投交稿件到《Science》印刷版的同時,附加作為稿件的支持或補充的材料以在《科學在線》發表。要考慮的補充材料包括下面幾類:與文章的結論有直接關系但因印刷版版面的限制不能發表的文字(比如有關方法的信息)、表格、示意圖和圖片,以及其他超出印刷版力所能及的使內容更豐富的材料,比如錄像片段和音響文件。對這些材料的評審和編輯標準和印刷版的一樣。
作者應該在稿件處理過程中盡可能早地通知《Science》他們希望提供補充數據的打算。帶有補充數據的稿件在發表之前,所有的補充數據都必須以能在計算機上看的、(如可能)能編輯的形式投交到編輯部。
投交補充材料。打算隨稿件投交在網上發表的數據的作者應該在投稿附信中表明這個打算,描述補充數據(多少個文件、文件類型和文件大致的大小),以及簡單解釋包括這些補充材料的理由。雖然對補充數據沒有嚴格的限制,作者還是應該努力使文件的大小合理并認真考慮所補充的數據是否真的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深度。在稿件中,應該在適當的文字、圖片或表格中提到補充數據。
《Science》現在接受下列格式的補充數據:
n 文字:最好是Microsoft Word 文件,也可以是WordPerfect 文件、純文本文件或者是基本的HTML (不包括JavaScript. 或CSS)。不接受TeX 或LaTeX文件的補充數據。
n 表格:最好是Microsoft Excel spreadsheets或是以 tab鍵隔開的純文本。鏈接的HTML表格也可以接受,但須是基本的HTML,請不要用JavaScript. 或CSS。
n 示意圖和圖片:Photoshop、Illustrator 或Freehand文件、Tagged Image File Format (TIFF)文件、Macintosh PICT 文件、Encapsulated PostScript. (EPS) 文件、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PDF) 文件、Graphical Interchange Format (GIF)文件以及JPEG 圖像文件。
n 電影或錄像片段:QuickTime(根據質量和大小,Multipart GIFs也許也可以接受。)
n 聲音文件:WAV、AIFF或AU 格式可以接受。
希望投交其他格式補充數據的作者應通過電子郵件與網絡版副編輯Stewart Wills 聯系:swills@aaas.org。
&, lt;, FONT style="FONT-SIZE: 15px">郵寄投稿時,補充數據應與稿件一起存在蘋果機或PC機格式的軟盤、Zip盤或Jaz 盤上。應該有一個單獨的文件伴隨補充數據文件,這個文件應包括對補充的圖片、表格或其他數據的簡短描述。也應該提供補充數據的硬拷貝,除非數據是錄像片段或聲音文件。
向《Science》網站 www.submit2science.org 以在線形式投稿的作者不要試圖與稿件一起上載補充數據。應該將補充數據按上述要求郵寄到電子投稿指南頁上給出的地址。
(八)投稿
最快的方式是通過《Science》網站 www.submit2science.org投稿。文件應用下列格式: pdf、ps、prn、eps、doc(MSWord)或 wpd (Wordperfect)。圖片可以包括在文件中或分開來,最好是包括在文件中。有關如何在常用的軟件中將文件存為上述格式的信息見www.submit2science.org/mtsweb/directions.html。
《Science》也接受郵寄投稿。請寄一式3份論文以及包括按上述格式的文字和圖片的數字文件的磁盤。《Science》能夠閱讀蘋果機和PC機格式的盤、Zip和Jaz 盤以及CD。請寄到 Science, 1200 New York Ave., NW, Washington, DC 20005, USA或寄到AAAS Science International, Inc., Bateman House, 82-88 Hills Rd., Cambridge, CB2 1LQ, UK.
投稿時應附一短信, 在信中:
l 給出論文題目及主要觀點。
l 提供為確保審稿過程公正、避免可能的利益沖突所必需的任何信息。
l 指出已經審閱過你的論文的同事的姓名。
l 作者在職業或經濟隸屬關系上是否有可能被認為使其研究帶有偏見。
郵寄投稿的作者在附信中還請包括下列信息:
l 所有作者的姓名、電話和傳真號碼、郵政與電子郵件地址。
l 申明文中所有內容都沒有在其他地方發表過,目前也沒有考慮在其他地方發表,包括在Internet上發表。
l 提供5位可能做你的文章審稿人的姓名、郵政與電子郵件地址、電話和傳真號碼以及研究領域。
涉及人體的研究工作時必須提供一個聲明,表明在向當事人解釋了研究的性質和可能產生的后果后,得到了當事人的知情同意。
用實驗動物進行研究工作的作者必須聲明動物的權益已依據有關規定得到了妥善保護;
同時還應提供: 一篇(一式3份)你自己的正在其他地方發表(或正在被考慮發表)的論文。
如果你在文中引用了某個作者的個人通信、未發表的論文或正在發表中的論文,而這位作者又不是本文的作者之一,那么你還要提供這位作者允許你引用的書面材料。
任何關于《Science》封面用圖的建議。
(九)《Science》雜志參考文獻格式
一般的指導方針:
l 將引用的文獻號與正文放在同一行,用斜體:(18, 19) (18-20) (18, 20-22)。
l 文獻按順序編號,首先編正文中的,然后是文獻和注釋中的,再后是表格和圖片的說明中的。最后一個注釋是致謝,不在文章里引用。
l 每篇文獻只列一次。將不同的文獻與其他文獻或任何注釋分開。這是一個和過去的格式要求不同的改變,為的是簡化文獻引用和幫助文獻的在線鏈接。
l 注釋應該或是為專家提供信息(比如,步驟)或是為一般讀者提供不是數據或論證所必須的定義或進一步的信息。
l 請不要在文字注釋中放表格。
開列文獻格式的指導方針:
l 列出所有的作者的姓名,名字的首字母在前,姓在后,用逗號分開:A. B. Opus, B. C. Hobbs, . . .
l 不要用"and" ,五個作者以上時用et al.。
l 期刊名用黑體字。
l 在期刊卷號前或任何括號前不要加逗號。
l 期刊的年代應放在括號中:(1996)
l 開列的文獻條目以句號結束。
l 不要用ibid 或op. cit. (這些不能做在線鏈接)。
期刊:
1. N. Tang, Atmos. Environ. 14, 819 (1980). [一位作者]
2. J. C. Smith, M. Field, Proc. Natl. Acad. Sci. U.S.A. 51, 930 (1964). [兩位作者]
3. J. C. Cheeseborough III, S. Trajmar, J.-T. Yang, EMBO J., in press. [三到五位作者]
4. G. Sunshine et al., Lancet I, 711 (1975). [五位作者以上]
5. M. Schmidt, Sci. Am. 251, 58 (November 1984). [按期編頁碼的期刊]
技術報告:
1. D. E. Shaw, Tech. Rep. No. CUCS-29-82 (Columbia Univ., New York, 1982).
2. F. Press, "A report on the computational needs for physic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 1981). [未發表的或按標題訪問的報告]
3. "Assessment of the carcinogenicity and mutagenicity of chemicals," WHO Tech. Rep. Ser. No. 556 (1974).
會議文集:
1.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EEE Pulsed Power Conference, Arlington, VA, inclusive dates of meeting, editor(s) if any (publisher, publisher's location, year).
2. Proc. IEEE 88, 452 (1968). [定期出版的]
3. Title of symposium published as a book,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location of meeting, dates, editor(s) if any (publisher, publisher's location, year).
在會議上提交但沒有發表的論文:
1. M. Konish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Anaheim, CA, 10 October 1984. [如果主辦單位的名稱不是會議名稱的一部分,則應給出主辦單位的名稱]
畢業論文與其他發表的材料:
1. B. Smith, thesis, Georgetown University (1973).
2. J. A. Norton, unpublished data.
書籍:
1. M. Lister, Fundamentals of Operating System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ed. 3, 1984), pp. 7-11. [第三版]
2. J. B. Carroll, Ed.,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56).
3. R. Davis, J. King, in Machine Intelligence, E. Acock, D. Michie, Eds. (Wiley, New York, 1976), vol. 8, chap. 3.
4. D. Curtis et al., in Clinical Neurology of Development, B. Walters, Ed. (Oxford Univ. Press, New York, 1983), pp. 60-73. [超過五個作者時用et al.]
5. F. R. Sabier, Contributions to Embryology (Publ. 18,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Washington, DC, 1917), p. 61.
6.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Evaluating the Toxicity of Household Substa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Washington, DC, 1977). [作者和出版者都是機構]
致謝:
致謝以及支持研究工作的基金信息,應以一個簡短聲明的形式放在參考文獻和注釋的后面,必要時編輯會做修改使其符合《Science》的格式要求。
四、參考文獻:
1. http://www.aaas.org
2. http://www.scienceonline.org
3. http://www.intl.sciencemag.org/misc/con-info.shtml
4. http://www.submit2science.org
5. http://www.china.sciencemag.org
附錄1 《Science》雜志的各學科類目發文量
下面是1995年至2003年《Science》發表的所有研究論文和新聞報道按學科類目劃分的統計結果:
LIFE SCIENCES
Anatomy/Morphology/Biomechanics (75 Articles)
Anthropology (373 Articles)
Biochemistry (934 Articles)
Botany (558 Articles)
Cell Biology (1809 Articles)
Development (548 Articles)
Ecology (1427 Articles)
Epidemiology (115 Articles)
Evolution (705 Articles)
Genetics (1238 Articles)
Immunology (816 Articles)
Medicine/Diseases (2030 Articles)
Microbiology (607 Articles)
Molecular Biology (943 Articles)
Neuroscience (1646 Articles)
Pharmacology/Toxicology (73 Articles)
Physiology (217 Articles)
Psychology (262 Articles)
Virology (161 Articles)
PHYSICAL SCIENCES
Astronomy (1121 Articles)
Atmospheric Science (855 Articles)
Chemistry (1640 Articles)
Computers/Mathematics (551 Articles)
Engineering (163 Articles)
Geochemistry/Geophysics (1624 Articles)
Materials Science (575 Articles)
Oceanography (301 Articles)
Paleontology (485 Articles)
Physics (1379 Articles)
Physics, Applied (549 Articles)
Planetary Science (634 Articles)
OTHER SUBJECTS
Economics (98 Articles)
Education (376 Articles)
History/Philosophy of Science (233 Articles)
Science and Business (200 Articles)
Science and Policy (1798 Articles)
Sociology (88 Articles)
ADDITIONAL TOPICS
Asia/Pacific News (457 Articles)
Corrections (159 Articles)
Editorials (396 Articles)
Editors' Choice (1387 Articles)
Enhanced Content (333 Articles)
Essays (117 Articles)
European News (966 Articles)
Latin American News (39 Articles)
NetWatch (975 Articles)
Scientific Community (1681 Articles)
Technical Comments (247 Articles)
Techniques (127 Articles)
附錄2:關于如何理解《Science》投稿被錄用的原則是“論文必須對科技進步有大范圍的貢獻”問題
由于《Science》雜志屬于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兼具新聞雜志和學術期刊的雙重特點,所以它不登載過度專深的文章,而歡迎大范圍、大概念和跨學科的文章。
以“熊貓”主題為例。如果是研究造成熊貓繁殖率低的“胚胎學”問題或“基因”問題,《Science》決不會登載,它會建議你另投專業雜志。但關于中國的熊貓保護計劃或保留地情況的全面介紹,則《Science》會登載。
以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同志關于“胡楊與地下水位關系”的論文投稿策略選擇為例。建議擴充內容、提升概念或擴大范圍,文章的標題可以考慮定為諸如:
1. “生存與滅絕:沙生植物與地下水位的關系”
2. “亞洲腹地塔河流域植物物種多樣性與地下水位的關系”
3. “地下水位對干旱區植物的影響”等
這樣可以更好地吸引編輯注意力,也符合《Science》的錄用方針。
下面列出《Science》登載的有關文章的標題供參考:
1.Fall and Rise of the Black Sea Ecosystem ( “黑海生態系統的興亡”)
2. State Policy and Pasture Degradation in Inner Asia (“亞洲腹地國家的政策與牧場退化”)
3. Trends in Biodiversity (“生物多樣性趨勢”)
4. Ecological Predic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for in North America(“北美Alien Fishes的生態預測和風險評估”)
相關閱讀:
- 我國基因工程制藥企業研發產出狀況研究 (bluedays, 2008-10-18)
- Cell雜志最受關注十篇文章(7月) (hongjingzi, 2009-7-17)
- 7月24日《Science》精選文章 (hongjingzi, 2009-7-24)
標題搜索
日歷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
30 |
我的存檔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10767
- 日志數: 44
- 文件數: 17
- 建立時間: 2009-03-28
- 更新時間: 20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