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要”法則應對研究生的求學生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0-25 09:41:54
研
究生階段的求學生活具有多重性。一來學業的壓力很大;二來導師的科研項目任務繁重;三是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導致研究生儲備“求職資源”的意愿強烈;四是社
會的集體浮躁總在搖動著學生平靜的書桌。“學習”和“生活”,二者存在資源使用上的沖突,包括時間、精力、偏好等。如何平衡二者的關系,常令研究生左右為
難。有的學生看重學業愿意刻苦鉆研,有的學生只想盡快獲得學位而展翅高飛,不同的心態決定了研究生在三年的求學生活中“學習”與“生活”的分配比例。
但是,研究生的“學習”和“生活”,本為一體。學習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
分,而生活本就是學習的關鍵環節,正好印證了“學習即生活”的道理。學習即生活,體現為四層意思:一是學習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掌握,更是對技能、態度、信仰
等的提升,而知識、技能、態度和信仰本身就代表著生活。二是生活中處處存在可供學習的教學資源。三是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以助人擺脫人生困境,在運用所學
的過程中,學習者自然勾勒出人生的嶄新藍圖。四是學習所產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很多人畢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標。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度過研究生的“求學生活”以實現自我價值提升的最大化呢?一個很好的指導原則是“四個要”,即“要嚴于律己、要集中、要有耐心、要全力以赴”。學習需要緊守“四個要”,生活同樣如此。
(1)要嚴于律己。做學問,是“自我的規制”。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不
遵循學術規范,這些不僅是學術能力增長緩慢的主要根源,更是研究生塑造完美人格的大敵。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不是給社會提供大量“僅僅適合生存”的學生,而是
要培養能“最大化自身能力”的學生,要培養對社會有貢獻、能關愛他人的學生。研究生需要通過三年的科學研究經歷,應當樹立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具備良好教養,鑄造高貴品格,而這些首先從“要嚴于律己”開始。現實的情況是:如果導師不緊盯學生的表現,學生出問題的幾率大大增加;而導師一旦增加對學
生學業的關注度,學生的壓力就陡然升溫。如果研究生都停留在如此差的自我管理水平,顯然就不具備研究生應有的自律能力。讀研究生的目的,應該是有助于學生
成為一個具備高幸福感的人,而不是強迫他變成別人眼中非凡的成功人士。而幸福的要訣在于:有所取舍。取與舍,恰恰依靠自控力。
(2)要集中。與本科生不同,研究生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關系。研究生教育的奇妙之處在于學生的不確定性。每個學生都是導演,都想用適宜的方式規劃未來。多
樣化的利益糾葛使得研究生常處于多重價值取向的沖突中,表現出較高的心理焦慮。是多去現場單位實習以豐富工作經驗?還是多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是多發表高
質量的學術論文?還是多獲取各種資格證書?是多進行專項技能的集中訓練?還是多涉獵交叉學科的知識?所做的選擇對嗎?哪種選擇才是最好的?哪些選擇的組合
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很多研究生每天都在遭遇此類心靈考量,分心勞神又遲遲未能果敢行動,大好的青春在不經意間就虛度了。任何事情要想獲得成功,都必須在
一定時間內屏氣凝神地將所有力量“集中”猛攻一點。只有“集中”,才能幫助一個人看清現實、認識自我,找到最值得去追求的目標。
(3)要有耐心。“學問”也好、“能力”也罷,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急速提
升的。猶如戀人間的愛情,感情快速升溫只在戀愛的極少數階段,大部分時間情感的增進體現為循序漸進。相反,一蹴而就的“閃婚”則大多以勞燕分飛收場。一個
研究生要真正成長為具備獨立思考的人,其艱辛超越了很多學生的想象,難以承受的重壓要求研究生必須提升承壓的閾值,學會運用“逆商”給自己一些時間去適應
原來無法接受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苦盡甘來,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春”。
(4)要全力以赴。你有沒有在費盡心力去完成一件工作的時候出現極度厭倦
的感覺?如果有這樣的經歷,那就說明你曾經“全力以赴”過。做人與做事一樣,都需要全力以赴,而且不僅僅在某一階段需要全情投入,還必須時刻警醒自己,不
到最后成功的那一刻,失敗的危機就像達摩克利斯寶劍,隨時會讓你前功盡棄。人要長期保持這種專注度和努力度,著實不易。在一段時間堅持一種信念、恪守某些
準則是較為容易的,但要強迫自己長時間踐行那就太難。例如,對個別人采取親善的方式很容易,對很多人給予關愛就非常困難;對別人犯的小錯誤能寬宏大量,卻
很難對他犯的大錯誤一笑了之。全力以赴也就等同于勇擔責任,永不放棄,而責任是成長的開始。
獲取碩士學位的過程,既不是單純的工作,也不是簡單的生活,應當是二者的緊密結合。緊守“四個要”,研究生的求學生活才會真正精彩。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求學生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