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什么為標準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0-13 10:38:38/ 個人分類:目標

    在 當下的中國,期望導師會為研究生的三年求學生涯設計整體培養方案,是一件很兩難的事情。在項目導向制的情況下,導師培養學生的唯一途徑就是讓學生大量參與 到自己的科研項目中,并且實行“放羊式”管理,只要學生能夠順利按照項目目標要求將項目結題,那么學生在其余時間究竟干什么,導師是不會關注的。至于學生 在品德方面的不足應當如何修正,更加不是導師關心的范疇。對經濟效益的過分追逐,恰恰就是對教育目標的最大背離。
          現 代社會越來越快的節奏,迫使現代人越來越急功近利。人們常常只看得見短期利益,只關心物質利益,忘記了每個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并不是每個人都 要過同一種生活的。一旦大家的人生目標都設定在雷同的區域,也就存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置于別人價值觀的評價之下的危險。在這種大環境下,研究生面對生存的 重壓,自然也期望能縮短未來物質條件得以滿足的奮斗期限。于是,很多研究生在求學期間,只想獲得能經世治用的知識和能力,至于個人的綜合素質和人格修養, 則大多不在考慮的行列。在這種想法的主導下,“在研究生學習階段我一定要拿到幾個職業資格證書、要精通幾種概預算軟件”這樣的培養目標,常常從剛成為研究 生的學生口中嘣出,甚至在成為研究生很長時間之后依舊有學生依然對此樂此不疲。我們常常講“活出我自己”,可最后活出的大都是別人眼中的自己。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訓早已經告訴我們應當將自己定位在哪個層級。讀研究生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最基本的“格物、致知”, 不是幫助自己盡快實現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中的生存需要,而是修煉自己的品格,就算不能“治國、平天下”,至少能做到“修身、齊家”,給自己一個幸福的明天。 而這恰恰是很多研究生畢業多年以后都沒有弄明白的,甚至很多導師也根本沒有這種培養意識。知識是學來的,能力是練出來的,德行是修出來的。三者在獲取難度 上的不斷遞進也使得研究生只愿意關注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品格的養成。
          能 力、意愿、機遇,這三個維度的不同組合決定了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究竟能夠獲得多大的提升。最佳的情況是,學生具備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有強烈的參與科學 研究的激情,導師正好在研究方向的選擇上與學生的研究興趣存在較大的吻合度,這種良性的元素組合不僅催生出高品質的學術成果,更能通過科研任務的完成順利 實現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最差的情況則是,學生一心只想混個碩士文憑,導師只想通過給學生發放畢業證書而享受研究生導師的榮譽光環,這種師生關系無異于市場 交換,師生關系退化為純粹的利益交換關系。在這兩級中間,存在著很多種不同的組合,而不同的組合決定了研究生究竟能夠獲得哪些素質的培養。
          能 力、意愿、機遇,這三個維度,在嚴格意義上說都應當是針對研究生和導師這一教學雙主體的。學生想通過從事科學研究來提高自己,但是導師沒有這種學術能力, 或者導師根本就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到研究生的培養上,那么學生的良好意愿自然就遭到無情抹殺;反之,導師期望借助學生參與科研任務這一培養環節來鍛煉學生, 但是學生對導師給出的研究方向有抵觸情緒,或者并不具備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甚至學生對科學研究根本就不感興趣,那么無論導師再怎么推進這一培養環節,最 終都是無果而終,反而會讓學生心生怨恨,覺得導師處處故意刁難他。研究生之于導師,一來研究生是“作坊式”下導師手工打造的精美作品;二來研究生是“師徒 制”下導師單獨加以言傳身教的工藝品生產者。如果導師和研究生無法實現上述三個維度的雙向契合,那么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必然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除非導師主 動放棄對學生的高標準打造。
          研 究生的培養,首要問題是要解決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目標設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導師為每個學生量體裁衣而設定的;二是研究生自行設定的。在這二者之間,必 然存在一定的差異。由于人生閱歷的不同以及生存壓力的加重,學生設定的目標更偏重于“技能型”,期望盡快掌握一些有助于獲取良好職位的知識和能力;老師則 期望學生能潛心向學,在綜合素質上全面發展,齊頭并進。這種目標設定上的差別所帶來的教育理念上的沖突,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的期初還不是很強烈,畢竟學生在 剛開始的時候起點較低,無論導師采用什么樣的培養方式,對于學生自設目標的實現,都是有益的。一旦學生自認從導師處獲取的能力已經足以應付未來的工作,那 么學生的自主培養意識就會立刻增加,不再愿意接受導師的工作安排,期望通過各種專項技能培訓、獲取從業資格證書、聯系現場單位增加工作實習時間等等,來為 求職奠定更現實的基礎。從導師的角度,學生的這一選擇雖屬自然,但正所謂“欲速則不達”,過分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會導致學生成為跛足的人才。
          研究生在求學階段究竟應該學習什么,鍛煉什么,獲得什么,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本沒有標準答案。但是,要讓導師對人才培養的期望屈從于學生自行設定的目標,有可能會強迫導師放棄自己的教育理念。《論語》第十三篇《子路》第4章: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 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這段話并不是說孔子輕視農牧漁等職業,而是強調自己所能給予學生的是他一貫所推行的“ 道”。如果樊遲只是想學“稼”,那么自然應當去請教“老農”和“老圃”,這些方面既不是孔子的教育興趣所在,也不是孔子的教育所長,更不是孔子對學生的培 養預期。如果孔子感知,學生自認為從孔子那里只能獲取這些技藝性的知識,那才是孔子最大的悲哀。在學生的眼中,孔子如果只是解惑者而不能傳道授業,恐怕這 是對孔子最大的不公平。
          每個導師對于研究生的培養都有自己的做法,這基于其價值取向而定。詹姆斯·加菲爾德當選美國總統前,是俄亥俄州海拉姆大學的校長。關于人才培養,他說:“如果上帝要培育一棵橡樹,他要用一百年的時間;如果上帝要培育一片灌木叢,他只要花兩個夏天的時間。研 究生如果期望獲取更多的“快餐式技能”,這對導師而言僅僅是類似培育灌木叢的簡單園藝工作,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和心力;相反,研究生有志成為參天大樹,則 導師必須精心設計培養方案,不僅在學生求學階段要幫助他成長,更要在其職業生涯的初期持續提供思想養料,在遇到狂風暴雨時及時給予避害措施以確保其向上生 長的垂直度。現代社會生存壓力的增大,使得很多學生在職業生涯初期很容易就偏離了正確的生長方向,等到自己長高長大后再回望,發現生長的方向不對,已悔之 晚矣。

    TAG: 培養標準研究生目標

    MNOD 引用 刪除 MNOD   /   2009-10-20 10:30:31
    3
    sseia42 引用 刪除 sseia42   /   2009-10-14 10:39:46
    樓主說的很到位 的確是該打好基礎 才能更上一層樓
    uwku58h 引用 刪除 uwku58h   /   2009-10-14 10:34:34
    分析的很到位~~分享了!
    yyid 引用 刪除 yyid   /   2009-10-14 10:30:25
    感謝分享好文,確實很不錯。
    ngoir 引用 刪除 ngoir   /   2009-10-14 10:26:13
    大體寫得還是不錯滴!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歷

    « 2024-06-07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數據統計

    • 訪問量: 9333
    • 日志數: 64
    • 文件數: 47
    • 建立時間: 2009-03-28
    • 更新時間: 2012-03-28

    RSS訂閱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