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授:中國的研究生基本靠自學成材[ZZ]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0-15 15:09:39
中國和美國學術環境不同的地方很多,最大的不同是,研究人員對自己研究工作的投入多少不同。當然,在中國有很多負責任并工作努力的研究人員,但也有不少人打著學術的旗號撈好處﹑爭權奪利。同時還不忘時時炫耀一下自己的知識分子地位;為了爬上領導的位子而勾心斗角;盡力安排媒體對自己的采訪以提高知名度;出去演講以賺取高額的報酬;加入各種公司的董事會以謀得某種好聽的頭銜和利益。如此這般,這些教授哪里還有什么時間做研究呢?他們如何及時完成自己的科研成果呢?那就只有依靠自己學生們的努力。
這些教授因為能夠爭取到研究資金,而且也擁有行政職位,因此能夠招到最好的學生。學生們一方面有追求成功的動力,一方面不敢也不愿得罪自己的指導教師。為了自己的將來,學生們就不惜余力地滿足教授的各種要求,加深教授對自己的好印象。教授也正好樂得坐享其成。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教授能夠提供一些指導,情況還不算糟糕。但一般來講,很多學生在面對巨大的研究壓力的時候,所得到的教授的幫助是相當不足的,基本上都要靠自己。當然,通過自學,他們學到了一些新的知識,卻會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彎路,也達不到本應達到的效果。
在中國,許多請學生幫忙的教授,雖然沒提供過什么指導或指導不夠,在文章發表的時候還是會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學生的文章上面,好像是自己盡心指導了一樣。還有一些為數不多的教授,直接就把文章拿來,占為已用,學生的名字根本不在文章上出現。這些教授,雖然文章沒寫一個字,卻得到好評。在美國,這種情況叫做“plagiarism”(剽竊),是非常嚴重的錯誤,也是學校可以把教授開除的原因之一。這樣的事情不應該發生,而且它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
另一個中國和美國比較明顯的差別,和學院權力的分配有關。老實說,在美國,確實也常常會碰到一個人或“一小團人”想控制整個學院的例子,不過美國的學院制度會約束這樣的情況。比如在美國,剛獲得博士學位的畢業生是不允許留校的,他們至少要有三到五年在其他學校工作的經歷,以證明他們有獨立研究和教書的能力,才可以回到母校去。
但在中國,與握有實權的教授關系好的畢業生,可以直接留校教書,而教授就可以由此形成自己的“團派”。學院的一切也盡在教授的掌握之中,學術自由從而受到了限制。這么嚴重的情況在美國是不存在的。
由此所衍生出來的同一大學各學院的領導關系也錯綜復雜,學校的研究工作也受到極大的影響。例如,某個有權力控制學院“王國”的領導,與其他某個學院的領導交惡,那么他的權力范圍內的學院,會對這個學院敬而遠之。其結果導致學院之間基本沒有什么合作活動,研究工作就會受到不利的影響。這個情況有點像一個幼稚的游戲,阻礙著中國學術的發展。
與此相反,在美國,大學非常重視學院之間的合作,這能夠產生更有意義的研究結果。因為各個學院分屬不同的領域,這樣跨學科的研究合作既有利于整個學校的發展,也有利于各學院之間的互相學習,而這樣的學習在中國是不常見的。
最后,我想指出的一個中國和美國之間的不同,則和學術概念有關。美國的學者基本上都熱愛學術,可以說是滿腔熱忱。這種態度是一種動力,激勵他們去努力。大部分美國的學者也對知識保持好奇的態度,努力把自己的視野范圍擴大起來。他們大部分也都會負起學術方面的責任,而且尊重他們領域內其他的人。雖然教授之間的學術概念經常不一樣,但這種不同一般不會產生什么關系不愉快的結果,學術的質量比數量更加受到重視。
但是,相當多的中國教授進行學術研究的動力,好像和“錢”或“權”有關系,教授之間也常常存在很多個人仇恨或嫉妒。在中國,被考慮的主要問題經常是:這一年你寫了幾篇文章?這些文章是哪里發表的?你是哪一個學校畢業的?你的指導老師是誰?你和哪一些領導關系比較好?還有你能夠申請到多少錢的課題?你曾經在國外待過嗎?是不是名校?等等。
與此相反,在美國,如果你在一年甚至五年之內只發表一篇、但品質堪稱一流的文章,人人都會很看重你,因為從文章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所傾注的心血和努力。然而在中國,這樣做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里所有的成績和統計數字有關,質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寫了沒有,發表了沒有,在什么級別的雜志發表的。沒有人真正關心文章是否真有價值,也沒有人真正關心學生究竟在學校里學到了什么。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中國研究生自學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