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人生如畫

    導師眼里為什么要有差勁的學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1-09 16:26:09/ 個人分類:青年教師

      中國有句古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話似乎是對學生說的,要一輩子感激老師培養的恩德。換個角度,同樣是對老師說的。既然作為老師,就要全心全意地教好自己的學生,就像養育自己的孩子一樣。有句俗語說:“醫者父母心”,這句話移植到老師身上,“師者父母心”同樣適用。“老婆是別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乖”。作為老師,自己的學生都是寶,為什么眼里要有差勁的學生呢?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如果覺得學生差勁,首先想想自己是否做的不夠。當老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幾個大的方面應該是共同的。首先就是對學生注入足夠的愛心,這點前面已經論述過了。

      其次就是不要替學生做主。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老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揚長抑短,“教育的本質是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和干預下完善人格和能力,將來有所作為。父母不要包辦孩子的婚姻,老師更不能干預學生的職業選擇。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給予學生指點或建議是必要的,但一旦觀點不一致,絕對不能惱羞成怒,認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你應該為自己的學生有足夠的主見感到高興。老師不要把學生克隆成自己的復制品,認為“學我學的越多優秀”,要問問自己足夠優秀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培養的學生像自己,不是老師的成功。這就很容易回答現在爭論很多的話題,老師做學術,學生為什么一定要做學術?要是能培養出個比爾蓋茨、馬云,老師不更應該驕傲嗎。學生尤其是研究生,和老師做課題,或者寫論文,在其中養成嚴謹的習慣、創新的思維、凝練的書面和口頭表達以及卓絕的探索鉆研精神,對將來從事任何職業都是有利的。但不代表做了研究生或博士生,就一定走上學術的道路。當然,如果學生在學術方面表現出非凡的潛力,而老師沒有能夠引導他對學術產生足夠的興趣,那是非常遺憾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把學生作為自己的勞動力。提出這個論點應該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因為這已經流行。導師招學生的目的基本上成了幫自己做項目、寫論文,甚至可以多個人跑腿。所以才出現帶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研究生,學生見一次導師比古代宮女見一次皇帝都難的奇觀。老師把學生做勞動力,學生把老師做老板,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形成慣例。很遺憾的是,很多單位一直助長這樣的習慣,把學生作為資源,制定制度把學生“分配”給導師。并且因為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而爭得面紅耳赤,比爭獎金還兇。試問,這個分配的過程,學生有權過問嗎?導師隊伍的急劇擴張更加加劇這種“資源”的爭奪。無論從社會、還是高校研究所、到導師,都回到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就是培養人才。

      老師愛護學生如孩子,自然激發學生的信心和斗志;老師尊重學生的選擇,就不會出現沖突;老師不把學生當勞動力,就不會覺得學生懶惰。有了這些觀念,加上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激勵措施,自然能夠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學生主觀能動地投入科學研究,取得的效果,可能比預期地要高的多。如果教育方法到位,天下哪有差勁的學生?


    TAG: 學生導師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