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帶研究生過多嚴重阻礙創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08 15:43:27
一個導師究竟能帶多少個研究生?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老問題,很難有個標準答案。它既與導師的水平、能力、投入等因素有關,還取決于研究生的基礎和能力、對科學研究的激情和斗志、畢業時的期望或目標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當一個導師所帶學生數超過某個度以后,純粹從科學研究方面看,應該對導師和學生都不利。從我個人多年指導研究生的經歷看,導師所帶研究生過多,將嚴重阻礙創新:超過某個度以后,科研成果的大小(注意不是多少)或創新程度與導師所帶學生數成反比。
首先,導師同時所帶學生越多,兩者的有效科研時間越少,不利于需要足夠時間保證的科研創新。讀研究生本質上是一種受教育的過程,但這種教育不同于“批量生產”的本科教育,它是一種一對一的教育過程,研究生從門外漢到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這個過程要消耗導師很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因此正如美國《科學》雜志總編Bruce
Alberts博士所說:“如果一個老師同時帶太多學生,很多時間就會被‘管人’占去,根本沒時間來做研究。”不僅導師沒時間做研究,學生的有效研究時間也將大打折扣,因為如果導師同時所帶學生越多,那么單個研究生具備一定科研能力的時間越長,而學業時間有限。
其次,導師同時所帶學生越多,科研選題的平均創新水平越低,帶來的“好處”是成果數量多但質量差。科學研究的選題是至關重要的,某種程度上說,選題水平決定成果大小,這就像一個線性系統的輸入決定輸出一樣。導師所帶學生過多,選題從哪兒來?哪有那么多的創新選題?雖然理論上導師和學生都可提出選題,但選題是需要眼光和境界的,學生囿于能力、水平和知識的局限性,很難抓住學科領域全局性的關鍵和重要選題。縱觀國內外的研究生培養,重要的創新選題大多出自導師的腦袋。因此,學生過多,導師可能只好將有限的想法拆整為零,分攤到不同學生頭上,分攤的結果很可能本來是一篇nature的論文最后變成了幾篇很一般的SCI論文。另外,學生過多,又參差不齊,導師有時還迫不得已要為那些能力和水平差一些的學生量體裁衣,選擇低水平重復性或改良型的題目,這些題目能產生垃圾SCI就不錯了。中國的論文總數世界第一,而引用率要倒著數,我看很大程度上是導師所帶研究生太多,逼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導師同時所帶學生過多,也不利于學術境界的培養。
再次,研究生過多,不利于創新環境和文化建設。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性研究,并不是人多力量大的活;相反,人太多,容易產生內耗、消極怠工、冷嘲熱諷、爭名奪利等不良現象,影響科研創新。一個有戰斗力的創新團隊應該由一批志同道合,對科研富于激情和斗志的人構成,但林子大了,可能什么鳥都有。少數無心科研、只求文憑的學生,其言論和行為往往與科學研究格格不入,其思想和境界跟積極向上毫不沾邊,既敗壞學習風氣,更摧毀他人意志。典型的,一位學生在潛心讀文獻,旁邊的另一位學生卻陶醉在游戲或電影中,那位讀文獻的學生的意志就要經受嚴峻考驗。我團隊曾經一位對科研非常投入的學生,突然間被一位崇尚CEO的學生洗了腦,從此科研精神渙散,天天幻想CEO,最后淪落到畢業困難戶。
導師同時所帶學生過多阻礙科研創新的方面還有很多。回到前面的問題,從極限情況看,即使一位最有能耐的導師最多能帶多少研究生呢?《科研誠信:負責任的科研行為教程與案例》一書說,一個導師充其量同時可帶10-12個學生,這與美國《科學》雜志總編Bruce
Alberts博士的說法一致,他說他當教授時,研究團隊不超過12個人。但這些說的都是美國的情況,也許不適合中國國情。中國最有能耐的導師能帶多少學生呢?幾年前,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建議,一名導師同時所帶研究生一般不能超過10位,如果確實需要,也要經過批準才行,同時要有一個上限,不超過15個。他針對有的導師帶幾十甚至上百個研究生的現象說,簡直不可思議,從國外的經驗看沒有這樣的,就是我們國家華羅庚、錢學森等大師級的學者帶的研究生也遠遠沒有這么多。
但也許是時代在進步,在中國,目前同時所帶研究生遠遠超過國內外大牛們劃定的上限數的導師,比比皆是。中國的一些導師,無論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都在搶奪研究生,希望研究生多多益善,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真的是爭著搶著要為祖國培養人才嗎?依《科研誠信:負責任的科研行為教程與案例》一書的觀點看,恐怕還是導師責任的喪失和利益的追逐。這個話題比較敏感,今后將專門分析。
自我反省,本人同時指導的研究生數已超過國內外大牛們公認的上限,我一直在為此困擾并尋求對策,例如我已逐年減少招生數,并準備明年開始不再招收碩士生。我意識到在對已有學生沒有一個很好的交待前,不宜再招新生。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導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