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人生如茶

    導師應該公布畢業研究生及博士后的去向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5-10 14:38:13/ 個人分類:研究生

    很多人都知道,一個科研人員在讀研和做博士后期間如果發表了很好的文章,獨立做研究之后卻不一定能夠延續輝煌。其原因主要是讀研和做博士后期間做的是導師idea,自己只是充當實現導師想法的雙手。所以,很多人都會對這些人以前發表的文章不以為然,甚至看不起這樣的科研人員。

    平心而論,一個人的學術成就大部分取決于自己。離開導師就無法做出好的研究,主要問題的確在于自己。可是,導師難道就沒有一點責任嗎?

    如果導師不鼓勵甚至壓制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后提出他 們的想法,僅僅把他們作為實現自己想法的“工具”,要求他們把全部時間都放在實驗上,不培養他們的戰略思維,不為他們的發展提供幫助,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 和博士后,一般都不具備獨立做科研的能力。對于這樣的結果,導師是難辭其咎的。如果一個導師培養的學生和博士后在自己實驗室里發表了很多很好的文章,獨立 做研究后卻泯然于眾人,這個導師就很有問題。


    當然,學生超越導師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導師在世的時候都未必能看到。但是,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選擇導師:看看培養出來的學生有多少成為教授。例如,詹裕農和葉公杼教授之所以被人們認為是好的導師,就是因為他們的學生和博士后中出了一大批的教授,其中有些現在已經成為HHMI,有很多在美國一流大學任教。他們實驗室網站上就公布了Alumni去向

    詹裕農/葉公杼實驗室Alumni的鏈接:http://physio.ucsf.edu/jan/FormerPersonnel.html

    謝曉亮實驗室Alumni的鏈接:      http://bernstein.harvard.edu/pages/PastMembers.html

    葉軍實驗室Alumni的鏈接:        http://jila.colorado.edu/yelabs/people/alumni.html

     

    謝曉亮實驗室1995年開始招研究生,一共畢業14人,目前有4人成為教授,其中任教于美國著名大學的有: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1人,哈佛大學助理教授1人,加州理工大學助理教授1人。從1997年開始招博士后,一共培養博士后42人,目前有19人成為教授,其中任教于美國著名大學的有:康奈爾大學助理教授1人,普渡大學助理教授1人,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1人,加州大學Irvine分校助理教授1人,Hopkins大學助理教授1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人。

     

    葉軍實驗室沒有標明Alumni是研究生還是博士后,也沒注明在實驗室學習的具體時間。一共有35Alumni,其中成為教授(含Principal Scientist)的有14人,這些教授在美國的不多,有些回韓國、臺灣任教。其中,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人,德國馬普實驗室研究員1人,加州大學Los Angeles教授1人(網頁沒有注明是助理教授、副教授還是正教授)。

    詹裕農和葉公杼實驗室的Alumni我想不需要介紹了,因為他們用心培養和幫助學生已經盡人皆知。我估計,他們的學生將來出幾個美國院士都是有可能的。

    讀研和做博士后的時候,怎樣選擇導師是一個非常重要 的問題。好的導師不僅要學術水平高,還要用心培養和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科研人員。我對謝曉亮和葉軍所知甚少,對其“人品”完全不清楚。不過,從他們實驗室 畢業的研究生和博士后有很大比例成為教授這一點來看,他們應該會是不錯的導師。

    只有當好的導師招到好的學生,不好的導師招不到好的學生的時候,科學才能更加健康地發展。而公布自己實驗室畢業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去向,有利于學生對導師進行選擇,所以我提倡導師公布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去向。將來如果我能夠當導師,也一定會這么做,并且提供學生實驗室的主頁鏈接。

    四位華人美國院士在科研和人才培養上取得的成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導師的成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成才之上。

    應該指出,我的統計并不完全準確,具體以實驗室的網 頁為準。哪些大學是美國著名大學,并無一個公認的標準;同時,學生任教于好的大學和研究所,并不意味著科研就做得比任教于差的大學和研究所差。學生就業于 工業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比較學生有多人成為教授,可以作為一個粗略的判斷導師的指標。在對導師所知甚少的情況下,這個指標也許可以作為一個重 要標準。

    這個方法對于年輕的導師并不適合。因為在生物醫學領域,從開始讀PHD,到成為獨立的科研人員,常常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所以,這個方法只適合那些培養學生已經有15年,或者20年以上時間的實驗室。

    什么時候,當我們的導師們互相攀比的不再僅僅是自己發表了多少論文,獲得了多少經費,榮獲多大的獎項,而且也開始攀比自己培養的學生有多少成為優秀的科學家,有多少超越了自己,我國的科學發展才會真正看到希望!


    TAG: 博士后去向導師畢業研究生

     

    評分:0

    我來說兩句

    顯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