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值得付出,但不要錯獻生命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25 11:25:23
這無疑是個沉重的話題!重要的是,在生物醫學領域,這并不是個危言聳聽的話題!
我是做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有一類稱為“分子雜交”的實驗需要用到放射性同位素,如果用經典的方法,做核酸分子雜交(Southern blotting、Northern blotting)要接觸磷32,做蛋白質分子雜交(Western blotting)要接觸硫35。在分子雜交前的凝膠電泳染色還要接觸致癌劑溴化乙錠(EB)。此外,超凈工作臺內的紫外光既具有殺菌作用,同時也對人的皮膚有傷害。
記得以前在做微生物實驗時,如果把涂有細菌的平板用培養皿蓋住一半,然后用紫外光照射五分鐘,再放入培養箱培養過夜,次日早上赫然發現只有培養皿蓋住的一半有細菌,而紫外光照射過的部分一個菌落都沒有,可見紫外光的短暫照射就足以殺死細菌,而人體細胞沒有理由不被殺傷!紫外光使DNA形成嘧啶二聚體后,并不一定導致細胞死亡,而是依賴自身的修復切除突變堿基。如果突變未能修復,就會使DNA在復制過程中出現錯配,于是突變細胞無限制增殖形成腫瘤!
因此,做這類實驗必須認真做好個人防護,如不要將皮膚直接暴露在紫外光燈下;應隔著有機玻璃操作放射性同位素試劑;要小心處理放射性污染物;還要講究公共道德,不要用沾滿放射性物質或致癌劑的手套開冰箱門、摸儀器、拿玻璃器皿、擦桌椅等,以防他人不小心接觸而受到傷害!
初次進入實驗室的生手,往往對放射防護掉以輕心,有道是:“無知者無畏”!不過,即使科研老手,有時也容易放松警惕。比如,我在某高校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時,就曾聽到實驗室主任對有人害怕放射性物質嗤之以鼻,甚至夸海口說他當初在美國實驗室進修時,旁邊就放著扔放射性廢棄物的垃圾桶,也不見有什么問題。頗有諷刺意味的是,該主任此前就患過鼻咽癌,曾兩次接受放射性治療(放療),為此還破壞了唾液腺,整天要用“人工唾液”漱口。
我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訪問時,隔壁實驗室就有一位來自中國的女博士后,人很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深得老板器重。老公在諾基亞工作,也是中國人,小兩口生
活很甜蜜,可惜沒有孩子。她在該實驗室做的工作非常出色,是有關小RNA的基因治療研究,短短幾年里就有多篇論文在高水平雜志上發表,其博士論文的結果整
理后還在Science發表了。據她后來對我說,為了趕博士論文,她曾在實驗室連續做過三個月的同位素實驗。就在我要回國的前一個月,她被診斷出患有肺癌,而且已到晚期,后來還轉移至大腦,連剛上市的穿透血腦屏障的最新抗癌藥都用上了,仍然無濟于事。我回國后兩個月便得知她不幸與世長辭,年僅41歲!
我在芬蘭期間,還到農林學院的中心實驗室做過一段實驗,期間也聽說有兩位學生因實驗接觸氮芥而患上癌癥,弄得人心惶惶,使得很多學生都不敢來實驗室。做這樣高危的實驗出現如此重大的人生安全事故,要么是導師沒有交待清楚,要么是學生罔顧導師的告誡,這是多么慘痛的教訓啊!
我在國內的實驗室從1997年就開始做分子雜交實驗,但我對是否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態度很堅決,寧愿選擇靈敏度低但很安全的生物素標記染色法或化學發光標記曝光法,也不選擇靈敏度高但不安全的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檢測法。因此,我們實驗室的所有人員(包括教師和學生)沒有一個人曾經受到過放射性同位素的傷害。
當然,有些做細胞生物學實驗的人,不得不使用氫3(氚)同位素進行細胞標記,這時就更應該注意安全防護,因為它的半衰期較長(12年),人體吸入后將長時間作用于細胞而產生放射性損傷并致癌。
請需要做此類分子雜交的學生們注意,最好要求導師不要用同位素來標記探針,如果一定要用,你的操作就必須十分小心,一定要有防護屏,放射性垃圾要集中處理,不要隨意扔進垃圾桶,既避免損害自己的健康,也要防止傷及任何無辜的人!
相關閱讀:
- 科研信息化服務走進蘭州地區研究所 (snwxf, 2010-11-03)
- 中國等亞洲國家正成為全球科研進步重要推動力量 (snwxf, 2010-11-11)
- 科研: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家繼續做“窮人” (iTIANMING, 2010-11-19)
- 科研剛起步的一些無奈 (Roger01ws, 2010-11-19)
- 院士教我們這樣做科研&我的科研經驗及懺悔之處 (hg30717580, 2010-11-20)
- 本科生參與科研的一些問題 (thereyoube, 2010-12-21)
- 科研—靠論文就可以打天下 (sd71469190, 2011-2-14)
- 科研成長之路:見不賢而內自省 (yyid, 2011-3-12)
- 第四屆科研質量管理研討會在武漢物數所召開 (snwxf, 2011-3-22)
- 日本科研因地震遭受重創 (snwxf, 2011-3-22)
導入論壇收藏
分享給好友
推薦到圈子
管理
舉報
TAG: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