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背部腫塊病例分析
?
患者男,21歲,發現右背部一腫物2d就診,既往體健。體檢:腫物大小約5?cm×5?cm,質軟,移動度可,無觸痛。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及粒細胞百分比升高。
?
影像檢查:X線片示右側第9肋骨局部骨皮質欠規則,可見囊狀低密度影,大小約1.3?cm×1.0?cm,外緣骨皮質連續性中斷,周圍可見軟組織腫塊影(圖1);全身骨顯像見右側第9后肋條狀異常放射性核素濃聚;CT示右側第9肋骨腋段局部骨質破壞,內可見骨質增生硬化改變,周緣見環形鈣化影,周圍可見軟組織腫塊影(圖2,3),平掃CT值約45HU,增強后呈環形強化,CT值約64HU,腫塊內見液性低密度影,平掃CT值約22HU,增強未見強化(圖4),右下肺見多發結節狀密度增高影,邊緣稍模糊,其一大小約0.5?cm×0.3?cm,縱隔窗位縱隔內見小淋巴結影,所見雙側腋窩見多發小淋巴結影,較大者約1.3?cm×0.5?cm,所示脾臟體積明顯增大。VR三維重建可見右側第9肋骨骨質破壞、缺損(圖5)。
?
圖1 DR示右側第9肋骨局部骨皮質欠規則,外緣骨皮質連續性中斷,周圍可見軟組織腫塊影
?
圖2~5 可見第9肋骨腋段局部骨質破壞、增生,周圍軟組織腫塊影,內可見骨質增生硬化改變及液性低密度影,周緣見環形鈣化影,增強后呈環形強化;脾臟體積明顯增大
?
手術及病理所見:右胸壁內可見一大小約4?cm×4?cm的膿腫,周邊組織炎性增生,右側第9肋部分骨質破壞,與肺組織無粘連,吸凈膿液后切開膿腔,切除周邊炎性增生組織,超過肋骨病變部分以肋骨剪剪斷肋骨并取出;病理檢查:“右胸壁組織+右側肋骨活檢標本”示肉芽腫性病變伴急慢性炎癥及小膿腫形成,肋骨破壞伴骨痂形成(圖6);免疫組化:PAS(+),PAM(+)符合隱球菌感染性病變。
?
圖6 病理光鏡下炎性細胞背景中可見散在較多的隱球菌,呈無色或透明圓形,周圍有折光的莢膜(HE ×400)
?
討論:
?
隱球菌常見的類型有新生隱球菌、擠特隱球菌,少見的有羅倫隱球菌、淺白隱球菌等;隱球菌的莢膜是主要的毒力因子,可隨所處環境不同而發生結構變化,有利于其適應環境,其孢子形成的巨大菌體變化與致病有密切關系。新生隱球菌的莢膜是由多糖組成,是新生隱球菌毒力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莢膜的突變株毒力顯著小于野生株和莢膜再生株。新生隱球菌是環境腐生菌,可以從桉樹以及鴿糞等中分離,常引起播散性感染,國內外有過很多免疫抑制和免疫正常患者隱球菌播散性感染的報道。
?
隱球菌病是由新生隱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亞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和肺,但亦可侵犯骨髓、皮膚、黏膜和其他內臟,骨骼隱球菌病較少見。骨關節隱球菌病病變多發生在骨的突出部,顱骨和脊椎骨比較多見,骨關節少見,病灶常位于骨松質,主要是溶骨性破壞,有膿腫形成和肉芽腫形成。
?
X線表現為侵犯松質骨,溶骨性破壞、內見死骨而又無明顯骨質增生、硬化及骨膜反應,CT主要表現是周圍清楚,單發,溶骨性,囊樣變的骨感染病灶,缺乏特征性表現。本病病灶形成骨質破壞及軟組織腫塊,臨床及影像學檢查難以和腫瘤及結核鑒別。由于隱球菌病的診斷還是以組織學檢查為基礎,所以確診本病還需病理診斷。本病臨床診斷考慮胸壁腫瘤,而影像學檢查診斷為結核可能,最終經過手術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證實為隱球菌感染性病變,該患者雖然沒有機體免疫力下降的病史但肺部慢性炎癥,脾臟腫大,有肺部感染的病史,可能是首先感染到肺部進一步引起了肋骨的真菌感染。具體發病機制還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