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淺層與腮腺區
網絡 ?
?
第二節 面部淺層與腮腺區
一、面部淺層結構
1.皮膚與淺筋膜
面部皮膚薄而柔軟,富于彈性,含有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腫與癤腫的好發部位。
淺筋膜薄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其中頰部脂肪較多稱頰脂體,瞼部皮下脂肪少而疏松,水腫時瞼部出現較早。淺筋膜中的彈性纖維及肌纖維與皮膚真皮層相連,形成皮膚的自然皮紋,面部手術的切口,應盡可能與皮紋一致(圖10-1)。
淺筋膜中有神經、血管和腮腺管等穿行,血管豐富,故創傷后愈合快,但出血較多。面部的靜脈與顱內靜脈有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能向顱內蔓延。
2.面肌(圖10-2)
面部表情肌屬于皮膚,為一些薄而纖細的肌纖維。一般起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膚。收縮時牽動皮膚,使面部呈現出各種表情。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圍,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圍。可分為環形肌和輻射肌兩種,有閉合或開大上述孔裂的作用。人類面部表情肌較其它動物發達,而人耳周圍肌已明顯退化。
(一)顱頂肌epicranius闊而薄,由左右各一塊枕額肌組成,它由兩個肌腹和中間的帽狀腱膜構成。前方的肌腹位于額部皮下,稱額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稱枕腹。帽狀腱膜galeaaponeurotica很堅韌,連于兩肌腹間,與頭皮緊密結合,但與深部的骨膜間則隔以疏松結締組織。枕腹收縮時可向后牽拉帽狀腱膜;額腹收縮時可提眉并使額部皮膚出現皺紋。
圖10-1 皮紋
圖10-2 面肌
(二)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位于眼裂周圍,呈扁橢圓形,收縮時可使眼裂閉合。由于少量肌束附著于淚囊,促使淚液經鼻淚管流入鼻腔。
(三)口周圍肌 口周圍肌包括輻射狀肌和環形肌兩種。輻射狀肌分別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下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下或外等不同方向。環形肌稱口輪匝肌orbicularisoris,收縮時關閉口裂。在面頰深部還有一對頰肌,緊貼口腔側壁粘膜,可使唇、頰緊貼牙齒,幫助咀嚼和吸吮,還可外拉口角。
3.面部淺層的動脈
(一)面動脈facialartery(圖10-3)在舌動脈的上方起自頸外動脈,行向前上,經莖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的深面,在下頜三角內行于下頜下腺的深面,繞下頜骨體下緣至面部,在咬肌前緣處可觸及入該動脈的搏動,然后斜向前上經口角與鼻翼外側,抵外內眥,改名為內眥動脈。面動脈行程迂曲,沿途分支有下唇動脈、上唇動脈和鼻外側動脈。在口、鼻、眼的周圍,兩側的動脈支吻合豐富。內眥動脈在內眥部與頸內動脈的分支眼動脈有吻合。
圖10-3 面部淺層結構
(二) 顳淺動脈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圖10-3)為頸外動脈終支之一,在下頜頸處續于頸外動脈。經顴弓根部的淺面,在顴弓根上方約2-3厘米處,分為額支和頂支,額支前行與額動脈交通,頂支向后行與耳后動脈及枕動脈吻合。
顳淺動脈在上行過程中,先居于腮腺實質內,發出面橫動脈在顴弓和腮腺管之間前行,分布于腮腺及咬肌表面,在顴弓上方發出顴眶動脈,布于眼輪匝肌周圍。
由于顳淺動脈的位置淺而恒定,臨床上常用來測壓及壓迫止血,在治療頜面惡性腫?時,還可經該動脈進行逆行插管,灌注化療藥物。
(三)眶上動脈supraorbitalartery(圖10-3)是頸內動脈的眼動脈的分支,在眶內分出后,經眶上切跡或孔穿孔出,布于額部皮膚及肌肉。
(四)眶下動脈infraorbital artery為上頜動脈的分支,經眶下裂、眶下溝和眶下管,最后出眶下孔,布于眶以下的皮膚和肌肉。
(五)頦動脈為上頜動脈的分支下牙槽動脈的末支,自頦孔突出,布于頦部的皮膚和肌肉。
4.面部淺層的靜脈(圖10-3)
(一)面前靜脈anterior facial vein在內眥處起自內眥靜脈,位于面動脈的后方,經鼻翼及口角的外側,向后下方繞下頜骨下緣至下頜角的下方,與面后靜脈前支匯合成面總靜脈,穿頸深筋膜注入頸內靜脈。內眥靜脈與眶內的眼上靜脈相吻合,向后與顱內和海綿竇相交通。由于面前靜脈無瓣膜,故面部感染可經靜脈逆行蔓延于顱內,導致海綿竇血栓或顱內感染,因此把鼻根與口角之間的三角區稱為“危險三角”。面前靜脈在口角平面,咬肌前緣處還接受一支面靜脈的回流。
(二)面后靜脈posterior facial vein由顳淺靜脈和上頜靜脈在腮腺深面匯合而成。下行分為前、后兩支,前支與面前靜脈匯合成面總靜脈;后支與耳后靜脈匯合,形成頸外靜脈。
(三)眶上靜脈、眶下靜脈、頦靜脈均與同名動脈伴行,收納同名動脈分布區的靜脈血。
5.面淺部的淋巴(圖10-4)
面淺部淋巴管豐富,連成網狀,注入下列淋巴結。
(一)眶下淋巴結位于眶下孔附近,主要收納眼瞼和瞼結膜的淋巴,其輸出管注入下頜下淋巴結。
(二)頰淋巴結位于口角附近頰肌表面,主要收納鼻、頰部皮膚和粘膜的淋巴管,其輸出管注入下頜下淋巴結。
(三)下頜上淋巴結位于咬肌前緣,面動脈附近,主要收納鼻、頰部皮膚和粘膜的淋巴,其輸出管注入下頜下淋巴結。
(四)腮腺淺淋巴結位于腮腺的淺面,收納面外側部和耳廓前面的淋巴,其輸出管注入腮腺淋巴結,腮腺深淋巴結位于腮腺實質內,收納外耳道、鼓室、咽鼓管、鼻腔后部和頰深部的淋巴管,其輸出管注入頸深淋巴結。
6.面部的神經
(一)面神經facialnerve(圖10-3、5、6、9、10)混合性神經,大部份纖維為運動性纖維,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小部分為內臟感覺纖維和內臟運動纖維。內臟感覺纖維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感受傳遞味覺刺激。內臟運動纖維為副交感纖維,經下頜下神經節及翼腭神經節換神經元后,節后纖維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淚腺以及腭和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圖10-4 頭頸部淋巴結
面神經出腦干后進入內耳門,經過內耳道底入面神經管,先向前外行,繼而幾成直角轉向后方(在轉折處有感覺性的膝神經節genieulateganglion),再經前庭窗的上方弓形向下,出莖乳孔,向前穿入腮腺,分為數支而終。面神經的主要分支如下:
(1)巖大神經greaterpetrosal nerve
在膝神經節處由面神經分出,由內臟運動纖維構成,經過巖大神經溝,出破裂孔,再經翼管前行抵翼腭窩,在翼腭神經節換神經元后,節后纖維分布到淚腺及腭,鼻腔粘膜腺,支配腺體的分泌。
(2)鐙骨肌神經stapedialnerve
為面神經行于面神經管沿鼓室后壁下降時,在錐隆突后側發出的一個細支,支配鐙骨肌。
(3)鼓索chordatympani
是面神經在未出莖乳孔前發出的重要分支,含內臟運動和內臟感覺纖維,穿過鼓室至顳下窩,加入舌神經(三叉神經下頜神經的一個分支)。內臟感覺纖維(味覺)是膝神經節內假單極神經元的周圍突,隨舌神經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內臟運動纖維(即副交感神經)隨舌神經至下頜下神經節,換神經元后,節后纖維支配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圖10-5面神經運動、味覺及副交感纖維(示意圖)
面神經出莖乳孔后進入腮腺,在腮腺內一段先分為上、下兩干,再分支吻合成叢、由叢發出的分支呈輻射狀自腮腺上緣、前緣和下端穿出,分布于面部表情肌。
(1)顳支 多為二支由腮腺上緣穿出,越過顴弓中份淺面支配眼輪匝肌上緣及顴肌。
(2)顴支 有3-4支由腮腺上緣穿出與面橫動脈伴行,橫行于顴弓的上方,支配眼輪匝肌下份、顴肌及提上唇肌。
(3)頰支 有3-4支由腮腺前緣穿出,可分為上、下兩主支,上主支平行于腮腺管的上方,下主支位于口角平面,支配頰肌及口周圍肌。
(4)下頜緣支常為一支,于腮腺下端穿出,在頸闊肌深面跨過面動脈及面前靜脈的淺面,沿下頜骨的下緣前行支配降下唇肌與頦肌。
(5)頸支 常為一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