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下肢總結
佚名 ?
?
?
在解剖操作結束后,對所獲得的知識從下列內方面進行綜合歸納,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一、運動下肢各主要關節的肌肉
1.運動髖關節的肌肉
髖關節是多軸性的杵臼關節,可作一方向的運動。
(一)屈:從髖關節水平冠狀軸前方跨過的肌肉具有屈髖關節的作用,重要的屈肌有髂腰肌、股直肌、縫匠肌、恥骨肌和闊筋膜張肌,在屈膝時,髖關節最大屈度可使大腿與腹前壁相接觸,而伸膝時,股后群肌則限制了該關節的屈度。
(二)伸:從髖關節水平冠狀軸后方跨過的肌肉都具有伸的作用。主要的伸髖關節肌有臀大肌、半膜肌、半腱肌和股二頭肌長頭。
當下肢與軀干位于一個垂直線時髖關節即處于伸位,再向后伸的度數很小,而當髖關節處于屈位或軀干前屈時,則伸的度數加大。髂股韌帶是限制過度后伸的強韌結構。
(三)內收:從髖關節水平矢狀軸下方跨過的肌肉,都可使髖關節內收。髖關節內收的作用很強,主要作用肌有恥骨肌,內收長肌、內收短肌、內收大肌和臀大肌的下部。內收運動為另一側大腿所限制,若微屈時,則可超越此限制。此時髂股韌帶則成為制動的因素。
(四)外展:從水平矢狀軸上方跨過的肌肉,均可歙髖關節外展。主要的外展肌為臀中肌、臀小肌及梨狀肌。臀大肌上部纖維和闊筋膜張肌有協同作用,髂股韌帶是限制外展的結構。
(五)旋內:從垂直軸前方跨越的肌肉具有旋內的作用,由于在發育過程中下肢內旋(拇趾位于內側和上肢處于中間位時拇指位于前方相比較內旋了90°),直立姿勢時下肢也處于內旋位,因而沒有專門的旋內肌。下列一些肌肉具有較弱的旋內作用,它們是臀中、小肌的前部纖維、闊筋膜張肌、大收肌起于坐骨結節的部分及半膜肌和半腱肌。
(六)旋外:從垂直軸后方跨越的肌肉具有旋外作用。髖關節的旋外肌強于旋內肌,主要是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后部纖維,梨狀肌、閉孔內、外肌、股方肌和縫匠肌。
2.運動膝關節的肌肉
膝關節是不典型的滑車關節,在屈時可做輕微的旋轉運動。
(一)屈:主要的屈肌有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腓腸肌、?肌和跖肌起協助的作用,最大屈度可使小腿與大腿相貼,髕韌帶和后交叉韌帶是強有力的限制結構。
(二)伸:引起伸膝關節的主要肌肉是股四頭肌。限制伸的結構為脛側和腓側副韌帶及前交叉韌帶。
(三)旋轉:當漆關節處于屈位時,股骨髁與脛骨上端的關節面間形成一對球窩關節,因而具有一定的旋轉能力。旋內由半膜肌、半腱肌、縫匠肌、股薄肌和?肌參與,旋外則由股二頭肌完成。
3.運動足關節的肌肉
踝關節、距跟關節和距跟舟關節組成足關節。踝關節屬滑車關節,可沿水平冠狀軸做屈、伸運動,叫做蹈屈和背屈;距跟關節屬平面關節,距跟關節為球窩關節,二者以跟骨后面中點至距骨頸中點的連線為軸進行轉動,叫做足的內翻和外翻。
(一)背屈:背屈的肌肉較弱,它們是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以及第三腓骨肌。
(二)跖屈:跖屈的肌肉強而有力,主要為腓腸肌和比目魚肌、脛骨后肌、拇長屈肌、趾長屈肌和腓骨長、短肌協助。
(三)內翻:從距跟關節和距跟舟關節運動軸內側通過的肌肉具有內翻的功能,它們是脛骨前、后肌,還有拇長屈、伸肌,趾長屈肌協助。
(四)外翻:為從足關節軸外側通過的肌肉,主要為腓骨長、短肌,還有第三腓骨肌和趾長伸肌協助。
二、股骨干骨折錯位與肌肉牽引的關系(圖22-1)
圖4-26 股骨骨折因肌力牽引所致的錯位
1.股骨干上1/3骨折時,近側斷端由于髂腰肌和臀部肌肉的牽引,呈前屈、外展和外旋位,遠側斷端因內側肌群的牽引而向上、向內和向后移位。
2.股骨干中1/3骨折時,骨折斷端除有重疊畸形外,無一定規律,視暴力的方向而異。當骨折斷端有接觸而未重疊時,因骨折線上、下方者有內收肌群的止點,由于它們的牽引,使骨的兩斷端不能完全分離而向外突形成成角畸形。
3.股骨干下1/3骨折時,由于腓腸肌的內、外側頭起于股骨內、外側髁的后面,遠端斷端受它的牽引向后錯位,因此可能損傷與骨面緊貼的?動脈。
三、下肢的動脈、靜脈和淋巴
1.下肢的動脈主干及分支
營養下肢的動脈大部分來自髂外動脈,只有少數(髂腰動脈、臀上動脈、臀下動脈、閉孔動脈)來自髂內動脈。
髂外動脈經腹股溝中點的深面血管腔隙入股部,稱股動脈。股動脈伴股靜 脈經 股三角入收肌管,穿收肌腱裂孔到?窩,改稱?動脈。?動脈在脛神經和?靜脈的深面下行,到?肌的下緣要為脛前動脈和脛后動脈。脛后動脈在小腿后面淺、深兩層肌肉之間伴脛神經下行,經內踝后方轉入足底,分為足底內、外側動脈;脛前動脈向前穿小腿骨間膜上部至小腿前面,然后沿骨間膜的前面、小腿前群肌之間伴腓深神經下行至足背,改稱足背動脈。足背動脈的足底深支穿第一骨間背側肌至足底,與足底外側動脈吻合成足底弓。
下肢動脈的分支見圖22-2及圖22-3
圖22-2 下肢動脈示意圖
圖22-3 下肢動脈及其分支簡表
2.下肢主要動脈的壓迫止血點
(一)股動脈:可在腹腹溝中點向后壓迫至骨盆緣。
(二)脛后動脈:可在內踝與跟腱之間向外壓迫。
(三)足背動脈:可在拇長伸肌腱的外側向深面壓迫。
3.下肢的靜脈
(一)下肢的淺靜脈:大隱靜脈和小隱靜脈
(二)下肢的深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除股靜脈、?靜脈為一條外,脛前、后靜脈等均有兩條;除臀部各靜脈匯入髂內靜脈外,其它均經股靜脈匯入髂外靜脈。
4.下肢的淋巴結
(一)腹股溝淺淋巴結:分為上、下兩群,它們的輸出管均注入腹股溝深淋巴結。
(二)腹股溝深淋巴結:約3-4個,沿股血管的近側段排列,接收腹股溝淺淋巴結和?淋巴結的匯入,它們的輸出管經股管匯入髂外淋巴結。
(三)?淋巴結:5-6個,沿?靜脈排列,收集小腿后面的淋巴,匯入腹股溝深淋巴結。
四、下肢的神經及主要神經損傷的癥狀
下肢的神經來自腰叢和骶叢
腰叢位于腹后壁腰大肌深面,由第12胸神經前支的一部分和第1-4腰神經前支構成。由它發出至下肢的主要神經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和閉孔神經(圖22-4),分支支配股前群肌、股內側群肌、股前內側面皮膚、小腿內側面及足內側緣皮膚。
圖22-4 股神經與閉孔神經
腰神經損傷時,其所支配的股前群肌癱瘓,導致屈髖無力,不能伸膝和跳躍,感覺障礙見于大腿前面和小腿內側面及足內側緣。
骶叢位于盆腔側壁,由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和第5腰神經前支組成的腰骶干和骶神經的前支構成。由它發出至下肢的神經主要有臀上神經、臀下神經、陰部神經、股后皮神經和坐骨神經(圖22-5)。支配臀部諸肌、股后群肌、小腿肌和足肌,分布于臀下部皮膚,股后部、?部、小腿后部和前外側面及足部(除足內側緣)的皮膚。
圖22-5 坐骨神經
坐骨神經在?窩上方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脛神經分支支配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小腿后部、足底、小趾外側緣皮膚(圖22-7)。脛神經損傷時,小腿后群肌及足底肌癱瘓,致足不能跖屈,內翻力明顯減弱,呈仰足畸形并伴外翻(圖22-6),不能以足尖站立;感覺喪失區主要出現于足底。腓總神經可分為腓深神經和腓淺神經,其中腓深神經以肌支為主,分支支配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皮支只分布于第一趾蹼的相對緣;腓淺神經則以皮支為主,分布于小腿前外側、足背及足趾皮膚(除腓深神經分布的小區域外),肌支僅支配腓骨長、短肌(含第三腓骨肌)(圖22-8)。腓總神經由于行程中貼近腓骨小頭下方的骨面,損傷的機率較大,該神經損傷后致小腿前群肌、外側群肌和足背肌癱瘓,其中前群肌癱瘓,足不能背屈,趾屈曲并伴有內翻;腓骨長、短肌癱瘓,外翻力銳減,致足跖屈、內翻,叫做馬蹄內翻足(圖22-6),患者行路時呈高抬跨閾步態。感覺障礙表現于小腿前外側面及足背。
圖22-6 畸形足
圖22-7 脛神經
圖22-8 腓總神經
五、下肢各截面及層次結構(圖22-9,10,11,12,13,14,15,16,17,18,19)
圖22-9 股部中1/3橫斷面(左側、遠側面觀)
圖22-10 小腿中1/3橫斷面(左側,遠側面觀)
?
圖22-11 腹股溝下區(淺層)
圖22-12 股三角
圖22-13 臀部
圖22-14 股后部
圖22-15 ?窩
圖22-16 小腿后面
圖22-17 小腿前面(淺層)
圖22-18 小腿前面(深層)
圖22-19 足底
六、下肢皮神經分布區及其節段性分布(圖22-20,21)
圖22-20 下肢皮神經分布區
圖22-21 下肢皮神經節段性分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