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實驗方法> 實驗動物技術> 實驗動物解剖>下肢骨及其連接

    下肢骨及其連接

    關鍵詞: 下肢骨 連接來源: 互聯網

    網絡

    第三節 下肢骨及其連接

    一、下肢骨

    下肢骨也分為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兩部分。下肢帶骨即髖骨,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及7塊跗骨、5塊跖骨和14塊趾骨。

    1.下肢帶骨-髖骨

    髖骨hip bone(圖3-28)為不規則的扁骨。16歲以前由髂骨、坐及恥骨以軟骨連結而組成,成年后軟骨骨化,三骨在髖臼處互相愈合。髖臼是髖骨外面中央的環形關節窩,由髂、坐、恥三骨的體構成,與股骨頭相關節,其底部中央粗糙,無關節軟骨附著,稱為髖臼窩。窩的周圍骨面光滑,附以關節軟骨,叫做月狀面。髖臼的前下部骨緣凹入,叫髖臼切跡。

      (一)髂骨

    圖3-28 髖骨

    髂骨illum在三骨中最大,位于髖骨的后上部,分為髂骨體和髂骨翼兩部。髂骨體位于髂骨的下部,參與構成髖臼后上部。由體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叫髂骨翼,翼的內面凹陷名髂窩,為大骨盆的側壁,窩的下方以弓狀線與髂骨體分界。弓狀線前端有一隆起名髂恥隆起,髂窩的后分粗糙,有一近橫位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相關節。髂骨翼的上緣肥厚且呈弓形向上凸彎,叫髂嵴。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約平齊第4腰椎棘突,是計數椎骨的標志。翼的前緣彎曲向下,達于髖臼,生有上、下兩個骨突,分別叫做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翼的后緣也生有上、下兩骨突,分別命名為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兩側髂后上棘的連線約平第2骶椎。從髂前上棘向后約5-7厘米處,髂嵴較厚且向外突出,叫做髂(嵴)結節,是骨髓穿刺常用的部位。

    (二)坐骨

    坐骨ischium位于髖骨的后下部,可分為坐骨體及坐骨支兩部分。坐骨體構成髖臼的后下部和小骨盆的側壁。體的后緣有一向后伸出的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坐骨棘與髂后下棘之間的骨緣呈弧形凹陷,叫做坐骨大切跡,坐骨棘下方的骨緣小缺口叫做坐骨小切跡。由體向下延續為坐骨上支,繼而轉折向前內方,叫做坐骨下支,其前端與恥骨下支相連。坐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后部,骨面粗糙而肥厚,名坐骨結節,是坐位時體重的承受點。

    (三)恥骨

    恥骨pubis位于髖骨的前下部,可分為恥骨體及恥骨支兩部分。恥骨體構成髖臼的前下部和小骨盆的側壁。由體向前下內方伸出的骨條叫做恥骨上支,繼而以銳角轉折向下外方叫做恥骨下支。恥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內側面為一卵圓形粗糙面,叫做恥骨聯合面,與對側同名面之間以纖維軟骨連接,構成恥骨聯合。恥骨上支的上緣有一銳利的骨嵴,叫做恥骨梳,其后端起于髂恥隆起,前端終于恥骨結節。恥骨結節內側的骨嵴稱為恥骨嵴。由坐骨和恥骨圍成的孔,叫做閉孔,在活體閉孔有閉孔膜封閉。孔的上緣有淺溝叫做閉孔溝。

    2.自由下肢骨

    (一)股骨

    股骨femur是人體中最大的長管狀骨,可分為一體兩端(圖3-29)。

    圖3-29 股骨

    上端朝向內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頭,與髖臼相關節。頭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頭凹,為股骨頭韌帶的附著處。頭的外下方較細的部分稱股骨頸。頸與體的夾角稱頸干角,約為120~130°。頸體交界處的外側,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轉子,其內下方較小的隆起叫做小轉子。大轉子的內側面有一凹陷稱為轉子窩。大、小轉子間,前有轉子間線,后有轉子間嵴相連。

    體粗壯,為圓柱形,全體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后面有一縱行的骨嵴,叫做粗線。粗線可分內側、外側兩唇,兩唇在體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兩端則逐漸分離。外側唇向上外移行為臀肌粗隆,內側唇向上前止于小轉子。兩唇向下形成兩骨嵴,分別連于股骨下端的內、外上髁,兩唇在股骨體下端后面圍成的三角形骨面,叫做?平面。

    下端為兩個膨大的隆起,向后方卷曲,分別叫做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的下面和后面都有關節面與脛骨上端相關節,前面的光滑關節面接髕骨,稱為髕面。在后方,兩髁之間有一深凹陷,叫做髁間窩。內側髁的內側面和外側髁的外側面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別叫做內上髁和外上髁。內上髁的上方有一三角形突起,叫做骨收肌結節,為內收肌腱附著處。

    (二)髕骨

    髕骨patella(圖3-30)是人體內最大的籽骨,包埋于股四頭肌腱內,為三角形的扁平骨。底朝上,尖向下,前面粗糙,后面為光滑的關節面,與股骨的髕面相對,參與膝關節的構成。

    圖3-30 髕骨

    (三)小腿骨

    包括脛骨和腓骨,脛骨位于內側,腓骨位于外側。脛骨為主體,上端單獨與股骨下端相接,腓骨未參與膝關節的組成,而以微動關節及韌帶連接于脛骨外側。但兩骨的下端都參與踝關節的構成(圖3-31)。

    圖3-31 脛骨和腓骨

    ⑴脛骨

    脛骨tibia可分為一體和兩端。

    上端膨大,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與股骨下端的內、外側髁以及髕骨共同構成膝關節。兩髁之間的骨面隆凸叫做髁間隆起。隆起前后各有一凹陷的粗糙面,分別叫做髁間前窩和髁間后窩。上端的前面有一粗糙的隆起,叫做脛骨粗隆。外側髁的后下面有一關節面,接腓骨小頭,叫做腓關節面。

    體的前緣特別銳利叫做前嵴,由皮膚表面可以摸到。外側緣為小腿骨間膜所附著,故名骨間嵴。內側面表面無肌肉覆蓋,在皮下可以觸及。后面的上份有一斜向內下方的粗線,叫做?線。

    下端膨大,下面有與距骨相接的關節面,內側有伸向下的骨突,叫做內踝。外側有與腓骨相接的三角形凹隱,叫做腓骨切跡。

    ⑵腓骨

    腓骨fibula細長,也分為一體和兩端。

    上端膨大叫做腓骨小頭,由皮膚表面可以觸及。小頭內上面有關節面與脛骨上端外面的關節面相關節,小頭下方縮細叫做腓骨頸。腓骨體形狀不規則,其骨間嵴與脛骨同名嵴相對,為骨間膜的附著處。下端也稍膨大,叫外踝,外踝的內面有呈三角形的關節面,和脛骨下端的關節面共同構成關節窩,與距骨相關節。

    (四)足骨

    包括跗骨⑺、跖骨⑸和趾骨⒁三部分(圖3-32)。

    圖3-32 足骨

    ⑴跗骨tarsus屬于短骨,位于足骨的近側部,相當于手的腕骨,共7塊。可分為三列,即近側列相疊的距骨和跟骨,中間列的舟骨,遠側列的第1~3楔骨和骰骨。

    ①距骨 距骨talus位于跟骨的上方,可分為頭、頸、體三部。前部為距骨頭,前面有關節面與舟骨相接。頭后稍細部分為距骨頸。頸后較大的部分為距骨體,體上面及兩側面的上份均為關節面,稱為距骨滑車,前寬后窄,與脛骨下關節面及內、外踝關節面構成踝關節。體和頭的下面,有前、中、后3個關節面,分別與跟骨上面的相應的關節面相關節。

    ②跟骨 跟骨calcaneus位于距骨的下方,前端為一鞍狀關節面,與骰骨相關節,后部膨大,叫做跟結節。上面的前分有前、中、后三個關節面,與距骨下面相應的關節面構成關節。內側面的前上部有一突起,支撐上方的距骨,名載距突。

    ③舟骨 舟骨navicular bone呈舟狀,位于距骨頭與三塊楔骨之間。舟骨的后面凹陷接距骨頭,前面隆凸與三塊楔骨相關節。內側面的隆起為舟骨粗隆。

    ④骰骨 骰骨cuboid bone呈立方形,位于跟骨與第4、5跖骨底之間,內側面接第3楔骨及舟骨。

    ⑤楔骨 楔骨cuneiform bones共3塊其序數自拇趾側數起,由內向外分別稱為第1、2、3楔骨,向前分別與第1、2、3跖骨底相關節。

    ⑵跖骨metatarsus為小型小骨,位于足骨的中間部,共5塊,其形狀大致與掌骨相當,但比掌骨長而粗壯。其序數自拇趾側數起。每一跖骨都分為底、體和小頭三部,第1、2、3跖骨底分別與第1、2、3楔骨相關節,第4、5跖骨底與骰骨相關節。小頭與第1節(近節)趾骨底相關節。第5跖骨底向后外伸出的骨突,叫做第5跖骨粗隆。

    ⑶趾骨phalanges of the foot共14塊,形狀和排列與指骨相似,但都較短小。

    二、下肢骨的連接

    1

    推薦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