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實驗方法> 實驗動物技術> 實驗動物解剖>19?下肢:小腿后部

    19?下肢:小腿后部

    關鍵詞: 下肢 小腿 后部來源: 互聯網

    佚名 ?

    ?

    ?

    一、皮膚和淺結構

    小腿后部皮膚較薄,活動性較小,淺筋膜內含有少量脂肪,有下列淺結構分布。

    1.皮神經

    (一)腓腸內側皮神經 medial sural cutaneous nerve 由脛神經發出,伴小隱靜脈下行,至小腿中、下1/3交界處與腓腸外側皮神經匯合構成腓腸神經 sural nerve,仍伴小隱靜脈行向外下方,分布于足外側緣。

    (二)腓腸外側皮神經lateral sural cutaneous nerve由腓總神經在?窩內分出,于?窩下外方淺出至淺筋膜內,沿小腿后面外側下行,分布于小腿外側皮膚,末端與腓腸內側皮神經匯合成腓腸神經。

    2.小隱靜脈small saphenous vein

    起于足背靜脈弓的外側端,伴腓腸神經走行,行經外踝后方,再沿小腿中線上行,與腓腸內側皮神經伴行,至?窩于腓腸肌內、外側頭之間穿?筋膜,注入?靜脈。股后部淺靜脈匯入小隱靜脈上段,此外,行程中有許多交通支與深靜脈、大隱靜脈交通。

    二、深筋膜

    小腿后部深筋膜較致密,內側附著于脛骨內側緣,外側向深部伸入,形成后肌間隔,附著于腓骨后緣,與脛、腓骨及其骨間膜共同圍成骨性筋膜鞘,包繞小腿后群肌,脛后血管和脛神經,在小腿后群肌淺、深層之間,也有筋膜分隔。

    三、小腿后群肌

    小腿后群肌分淺、深兩層,共有七塊肌肉,均受脛神經支配(圖19-1,2)。

    圖19-1 小腿后群肌

    1、淺層 有腓腸肌、比目魚肌和跖肌。

    (一)腓腸肌 gastrocnemius 以兩頭分別起自股骨內、外側踝,兩頭合并形成一個肌腹,未端與比目魚肌肌腱融合,形成強大的跟腱,止于跟結節。該肌收縮時使足跖屈并屈小腿;在站立時,固定踝關節,防止身體前傾。

    (二)跖肌plantaris 位于腓腸肌外側頭的深面。起自股骨外上髁,肌腹短小,腱細長,行向內下,止于跟腱的內側緣。

    (三)比目魚肌soleus為一寬扁的肌,位于腓腸肌深面,起自腓骨頭和腓骨上部、脛骨的內側緣和比目魚肌線,在脛、腓骨起點之間形成斜行的弓形腱結構,叫做比目魚肌腱弓,跨越小腿后面神經血管的背側。該肌除不參加屈小腿外,其作用同腓腸肌。腓腸肌與比目魚肌的起端共有三個頭,因此兩者又合稱為小腿三頭肌。

    2、深層 有四塊肌肉,上方為?肌,其下方三塊肌肉并列,自內側向外側依次為趾長屈肌,脛骨后肌和母長屈肌。它們均由脛神經支配。

    圖19-2 ?窩和小腿后面深層

    (一)?肌popliteus呈三角形,在膝關節和小腿上端的后面,起自股骨外上髁,止于脛骨比目魚肌線以上的骨面。?肌的作用為屈膝的內旋小腿。

    (二)趾長屈肌flexor digitorum longus 位于脛側,在比目魚肌起點的下方起自脛骨的后面,跨脛骨后肌遠端的后方,在脛骨后肌的外側,通過內踝的后方,經屈肌支持帶的深面,至足底分為4腱,分別止于第2-5趾的遠節趾骨底。作用為跖屈踝關節,屈第2-5趾和助足內翻

    (三)拇長屈肌flexor ballucis longus位于腓側,在比目魚肌起點的下方起自腓骨后面中部,向下經踝關節后方及屈肌支持帶深面,轉入足底,止于拇趾末節趾骨底。作用是跖屈踝關節和屈拇趾,并協助足內翻。

    (四)脛骨后肌tibialis posterior位于拇長屈肌和趾長屈肌之間,起自脛、腓骨和小腿骨間膜的后面,在小腿下段,斜向內行,行經趾長屈肌的深面,再經屈肌支持帶深面,向前止于舟骨粗隆及第1-3楔骨的跖面。作用是跖屈踝關節和使足內翻。

    四、小腿后部的血管和神經

    1.脛后動脈(圖19-2)posterior tibial artery 為?動脈的直接延續。在?肌下緣分出后,向下行于小腿屈肌淺、深兩層之間,經內踝后方,通過屈肌支持帶深面轉入足底,分為足底內側動脈和足底外側動脈兩個終支。胚后動脈主要營養脛骨和小腿后群肌。另外還發出以下分支:

    (一)腓動脈peroneal artery是脛后動脈最大的分支。在脛后動脈起點下方3厘米處分出,先在脛骨后肌的淺面斜向下外行,再沿腓骨的內側緣,拇長屈肌的深面下行,至外踝的后上方淺出,繞過外踝下方,移行為外踝后動脈,分布于外踝和跟骨。

    (二)內踝后動脈medial posterior malleolar artery在內踝后方起于脛后動脈,營養踝關節。

    2.脛后靜脈posterior tibial vein 有兩條,伴同名動脈上行至?窩下緣與脛前靜脈合成?靜脈。

    3.脛神經tibial nerve為坐骨神經的兩個終支之一,行經比目魚肌腱弓的深面,伴脛后動脈下行于小腿淺、深層肌之間。經內踝后方,屈肌支持帶的深面,至足底分為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脛神經除發出腓腸內側皮神經外,還發出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以及營養膝關節的關節支。

    五、踝管及其內容

    內踝后下方與跟骨內測面之間的深筋膜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帶,即分裂韌帶。比韌帶與跟骨共同構成踝管。韌帶向深部發出纖維隔,形成四個骨性纖維管。管內通過的結構由前向后依次有:(1)脛骨后肌腱;(2)趾長屈肌腱;(3)脛后動、靜脈及脛神經;(4)拇長屈肌腱。踝管是小腿后部與足底的通道,管內充以疏松結締組織,小腿或足底的感染,可經踝管相互蔓延(圖19-3)

    圖19-3 踝管內容

    [小腿后部的解剖步驟與方法]

    1.切口和翻皮瓣

    沿內、外踝連線做一橫切口;在小腿后面正中線做一縱切口(上起膝下橫切口,下達踝部橫切口),將皮瓣向兩側翻起。

    2.分離淺結構:

    (一)在小腿后面中線處淺筋膜內尋找小隱靜脈,向上修凈至其穿入?筋膜處,向下修至外踝后面與足背靜脈弓外側端相連處。

    (二)在分離小隱靜脈時,注意與它伴行的腓腸內側皮神經,向上分離至其穿入淺筋膜的部位,向下追蹤至與腓腸外側皮神經匯合處。

    (三)在?窩的外下方,分離出腓腸外側皮神經,向下追蹤至與腓腸內側皮神經匯合成腓腸神經,再追蹤腓腸神經至踝部。

    (四)保留小隱靜脈、腓腸內、外側皮神經及腓腸神經,修去小腿后部淺筋膜。

    3.分離并檢查小腿后群肌

    縱行切開小腿后部深筋膜,觀察小腿后群淺層肌,表層的腓腸肌的深面為比目魚肌,在腓腸肌外側頭的深面為跖肌。

    橫斷腓腸內側頭,交比目魚肌自脛骨起點處切斷,將二肌向外側翻起,可見比魚肌深面有一致密的筋膜隔,切除該筋膜隔以顯露深層肌。深層肌有位于脛骨上端后面的?肌,呈三角形,它的下方有三條長肌,居于外側的拇長屈肌較粗大,內側是較纖細的趾長屈肌,脛骨后肌居于二者之間。在檢查諸肌時須注意觀察各肌的起、止點(多數肌的止點在足部,應于足底解剖時注意),并體會它們的作用。

    4.解剖小腿后面深層的血管、神經、沿?動脈向下分離,可見在?肌下緣?動脈分為脛前動脈和脛后動脈。脛前動脈向前穿骨間膜至小腿前面,脛后動脈為?動脈的直接延續,與脛神經伴行于淺、深兩層肌肉之間,下行經跟腱內側,屈肌支持帶深面踝管的第三格。轉至足底。脛后動脈的粗大分支腓動脈,起于脛后動脈上部,在拇長屈肌深面沿腓骨內側下降。

    脛神經與脛后動脈全程伴行,發出分支至小腿后群肌。

    5.踝管解剖

    修凈屈肌支持帶,檢查其向跟骨發出的纖維隔,從前向后依次檢查各格及其通過結構;①脛骨后肌腱;②趾長屈肌腱;③脛后動、靜脈和脛神經;④拇長屈肌腱。

    在修凈前可用注射器向肌腱周圍注入少許液體(水或福爾馬林),以觀察肌腱的腱鞘。

    ?

    ?

    推薦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 <li id="ccaac"></li>
  • <table id="ccaac"><rt id="ccaac"></rt></table>
  • <td id="ccaac"></td>
  • <td id="ccaac"></td>
  • 床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