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器
網絡
第六節 視器
視器visual organ是感受光線刺激并將之轉變為神經沖動的器官。這種沖動經視神經和中樞神經內的傳導通路到達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產生視覺。視器由眼球及附屬裝置構成。
一、眼球
眼球eyeball位于眶腔的前部,借筋膜與眶壁相 連,眶腔的后部充以眶脂體,墊托眼球。眼球呈大致球形,其前、后面的正中點,分別叫做前極anterior pole和后極posterior pole。平前、后極連線的中點所做的環形線,叫做中緯線或赤道。在矢狀方向,通過眼球前、后極的連線,叫做眼軸;由瞳孔的中央點至視網膜中央凹的連線,叫做視軸。視軸的前點偏于眼軸的內側,而中面凹位于于眼軸的外側,因而視軸與眼軸以銳角相交叉。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內容物組成(圖10-24)
1.眼球壁
眼球壁包括外、中、內膜三層。
(一)外膜
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 ,又稱纖維膜,起著支持和保護眼球壁及其內容的作用,前1/6叫做角膜cornea,是致密面透明的膜,其曲度大于眼球壁的其它部分,有屈光作用。角膜內無血管,但有大量的感覺神經末稍分布,對痛、觸覺極為敏銳,故當炎癥時常有劇痛。后5/6叫做鞏膜sclera,呈乳白色,不透明,鞏膜前端與角膜相續部分的深部,生有環形的靜脈竇,叫做鞏膜靜脈竇sinus venosus sclerae ,后端在視神經穿 出部位,鞏膜包于視神經的周圍,形成視神經鞘。
圖10-24 眼球的構造
(二)中膜
含有豐富的血管叢和色素細胞,故又稱為血管膜或色素胞。中膜由前向后分為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等三部分。
(1)虹膜iris是中膜的最前部,為圓盤狀薄膜,呈冠狀位,中央有圓孔,叫做瞳孔pupil。虹膜內有兩種不同方向排列的平滑肌,一部分環繞在瞳孔的周圍,叫做瞳孔括約肌sphincterpupillae ,由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纖維支配;另一部分呈放射狀排列于瞳孔括約肌的外周,叫做瞳孔開大肌dilatorpupillae,受交感纖維支配。在強光下或視近物時,瞳孔括約肌收縮,瞳孔縮小,以減少光線的進入量;在弱光下或遠望時,瞳孔開大肌收縮,瞳孔開大,使光線的進入量增多。虹膜的顏色由于色素的多寡的進入量增多。虹膜的顏色下于色素的多而深淺不一。
(2)睫狀體ciliarybody是中膜中部最厚的部分,襯于鞏膜與角膜移行部的內面。后部平坦,叫做睫狀環;前部有許多突起叫做睫狀突。由睫狀突發出許多睫狀小帶,與晶狀體相連。睫狀體內生有平滑肌,叫睫狀肌,睫狀肌的纖維位于睫狀突內側部分者環行,位于外側的部分前后縱行,前端附于角膜與鞏膜交界處,后端附于睫狀體的后緣和脈絡膜的前緣,睫狀肌受動眼神經的副交感纖維支配,環形肌收縮使睫狀突向內伸,縱行肌則牽睫狀體和脈絡膜向前,協助睫狀突內伸,使睫狀小帶松弛,晶狀體由于本身的彈性作用而加大自身的曲度,以適應近物。反之,睫狀肌舒張,睫狀小帶被牽緊,晶狀體也被拉薄,曲度變小,以適應看遠物(圖10-25)。
圖10-25 眼球前半(后面觀,示睫狀體)
(3) 脈絡膜choroid是中膜的后2/3部,為襯于鞏膜內面的一層薄而柔軟的膜,與鞏膜結合疏松,其間有淋巴間隙,向后經視神經周圍的鞘間隙通蛛網膜下腔。其內面與視網膜色素細胞層緊貼,后方有視神經穿過。脈絡膜的功能是營養眼球并吸收眼內分散的光線,以免擾亂視覺。
(三)內膜
內膜即視網膜retina,襯于中膜內面,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色素部,由單層色素上皮構成;內層為神經部,又依其構造及附襯的部位不同,分為視部(位于后2/3部)、睫狀體部和虹膜部。其中僅視部具有感光功能,其余二部不能感光,稱為盲部。視網膜兩層在某些疾病時互相脫離,叫做視網膜剝離癥。
視網膜視部的后部厚,向前逐漸變薄。后部有一白色的圓形隆起,是視神經的穿出部位,叫做視神經盤opticdisc(視神經乳頭),盤的中央有視網膜中央動、靜脈穿過。視神經盤沒有神經細胞,不能感光,生理學上叫做盲點。在視神經盤的顳側約3.5毫米的稍下方,有一黃色的小圓盤,叫做黃斑macula lutea,其中央為一小凹,叫中央凹foveacentralis,是感光(辨色力、分辨力)最敏銳的地點。上述結構可用眼底鏡在活體上觀察(圖10-26)。
視網膜的組織結構復雜,將在組織學中敘述,本節僅做概略介紹。視網膜神經部由三層神經細胞構成,最外層為感光細胞,緊貼視網膜外層的色素上皮,有感受強光和色彩的視錐細胞和感受弱光的視桿細胞兩種。中層為雙極細胞。內層為節細胞,節細胞發出的軸突集中于視神經盤,形成視神經、穿過眼球壁的內、中膜,外膜包繞于其周圍,構成視神經鞘。
2.眼球的內容物
眼球內容物是透明無血管的組織,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具有屈光作用。它們使物體發射或反射的光線能夠進入眼球并在視網膜上成像。
(一)房水aqueous humor
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充滿于眼房內。眼房chamber是位于角膜與晶狀體、睫狀體和睫狀小帶之間的腔隙,它被虹膜分為前、后兩部,分別稱為前房和后房。前、后房借瞳孔相通。前房周邊部,虹膜與角膜相交處,叫做虹膜角膜角。房水除具折光作用外,還有營養角膜、晶狀體和維持眼內壓的作用。房水由睫狀體的血管滲透和上皮細胞分泌產生,入于后房,經瞳孔入前房,再經虹膜角膜角入于其深部的鞏膜靜脈竇,最后匯入眼靜脈,房水經常循環更新,保持動態平衡,若回流不暢或受阻,則致房水充滯于眼房中,使眼內壓升高,患者視力受損,視野縮小并伴有嚴重頭痛,稱為青光眼。
圖10-26 眼底
(二)晶狀體lens
位于虹膜后方,玻璃體的前方,呈雙凸透鏡狀,前面較平坦,后面凸隆明顯,具有彈性,不含血管神經,外面包以透明的高彈性薄膜,叫晶狀體囊。晶狀體本身由許多平行排列的晶狀體纖維組成,其周圍部稱晶狀體皮質;中央部稱晶狀體核。晶狀藉眾多睫狀小帶系于睫狀體上,前已述及晶體曲度的變化,取決于睫狀肌的收縮和舒張。晶體的作用在于通過其曲度變化,調整屈光能力,以使物像聚焦于視網膜上。老年人晶體的彈性減退,睫狀肌呈現萎縮,調節功能降低,出現老視。若晶狀體因疾病、創傷、老年化而變混濁時,稱為白內障。
(三)玻璃體vitreousbody
是無色透明的膠狀物質,充于晶狀體與視網膜之間,除具有屈光作用外,還有支撐視網膜的作用。若玻璃體混濁,則造成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若其支撐力減弱則可發生視網膜剝脫。
二、眼的附屬裝置
眼的附屬裝置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外肌以及筋膜和眶脂體等,對眼球起保護、運動和支持作用。
眼瞼eyelids是位于眼球前方的屏障,起著保護眼球的作用。可分為上瞼和下瞼,上、下瞼之間為瞼裂,裂的內、外端分別叫內眥和外眥,內眥鈍圓,外眥較銳。
眼瞼的外面為皮膚,內面為結膜,中間夾以皮下組織、肌層和瞼板。皮膚和結膜相互移行部為瞼緣,瞼緣前緣生有2-3排向前彎曲的睫毛,睫毛的根部生有睫毛腺,此腺發炎稱為麥粒腫。瞼緣的后部,有一排瞼板腺的開口。上、下瞼緣靠近內側端處,各有一個小乳頭狀突起,其頂部有一小的開口,叫做淚點。內眥與眼球間有一微凹的間隙、叫做淚湖,是淚水集聚的地方。瞼的皮下組織疏松,脂肪極少或無有,可因積液而腫脹。皮下組織的深面為肌層,肌層主要為眼輪匝肌(屬面肌),受面神經支配,收縮時使瞼裂閉合;上瞼還生有提上瞼肌,以腱膜止于上瞼的根部,受動眼神經支配,收縮時可使上瞼上提,開大瞼裂;此外在其深面,上、下瞼還有一些平滑肌束,附于上、下瞼板,稱為瞼板肌或muller氏肌,受交感神經支配,收縮時可使瞼裂開大。肌層的深面為瞼板tarsus,呈半月形,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內含與瞼緣垂方向排列的瞼板腺,以成排的小管開口于瞼緣,分泌脂性液體,以潤滑瞼緣并防止淚液外溢。瞼板腺阻塞發炎時,稱為霰粒腫。
2.結膜(圖10-27)
圖10-27 眼眶(矢狀斷面)
結膜conjunctiva是一層薄而透明的粘膜,富含血管。覆蓋于眼瞼后面和眼球的前面。按其所在部位可分為三部:即瞼結膜、球結膜和二者的結合部即結膜穹窿。瞼結膜貼于瞼板后面,透明而光滑。球結膜覆蓋鞏膜前方的部分較疏松,容易推動,而在角膜周緣部結合緊密,并移行于角膜上皮。結膜穹窿分為上穹和下穹,有較多皺襞,以利于眼球運動。當瞼裂閉合時,結膜則形成位于上、下瞼和眼球之間的囊,稱為結膜囊。
3.淚器(圖10-28)
淚器lacrimal apparatus由淚腺和淚道組成,淚道包括淚點、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
(一)淚腺lacrimal gland位于眶上壁外側的淚腺窩內,呈扁橢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