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消費者提起奶粉,都感到憤怒,一般情況下,喝奶粉的大多都是以此為食物的嬰幼兒,還有的是補充營養的老人,這些都是弱勢群體。就拿嬰兒來說,是民族的未來,讓我們的未來喝著有毒的奶粉,是不是想搞垮我們的民族?是不是想讓我們的孩子,重新淪為東亞病夫?
公安部治安局官員介紹辦案感受時稱目前對問題奶粉的主犯處罰過輕,不足以震懾犯罪,并舉例稱天津一乳企高管在被捕時當著警方的面安慰家屬“別怕!最多判刑三年”。三尺法外有良心,難道禍害那么多家庭心理沒虧嗎?
記得2008年三聚氰胺踢翻了中國奶業的罐子,國家信用注入以便喚起國人對待奶產業的信心。但是,注入國家信用的奶產業不爭氣,讓信用顏面掃地。
截至8月20日,先后查辦了河北承德、山西陽泉市、山西太谷縣、天津等地問題奶粉案,共發現涉案問題乳粉103.44噸。目前,河北、青海等地的監察機關正調查當地政府及相關監管部門履職情況。
此前,衛生部通報“圣元乳粉疑致兒童性早熟”調查結果,調查結果稱湖北3嬰幼兒乳房早發育與食用圣元乳粉無關。目前市場上抽檢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嬰幼兒乳粉,激素含量沒有異常。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稱,奶粉中的內源性的性激素,不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危害。
至于毒奶粉依舊存在的原因,負責人稱上述案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不法分子見利忘義,膽大妄為,規避政府監管,違法藏匿、銷售、使用2008年未銷毀的問題乳粉;同時也反映出個別地方集中徹查銷毀問題乳粉工作還沒有真正落實、日常監管措施還不到位。
為什么在經歷了三聚氰胺之痛的乳業,不接受教訓,反而致使流毒繼續危害社會?
其實,“毒奶”流出有兩種途徑:一是當時生產廠家生產出來的含三聚氰胺的產品并沒有做到完全銷毀;其次,這些產品在離開生產企業,進入經銷商等流通渠道后的去向不明。至少說明,當初銷毀三聚氰胺奶粉的監管機制存在巨大的漏洞,而且責任機制不明確;進入分銷途徑的毒奶粉,也沒有徹底查處,繼續危害我們的未來。這對注入的國家信用其實是一種挑戰,致使很多消費者不敢買國貨,對于中國的乳業產業鏈上的正當經營者,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真是一只老鼠,禍害了一鍋湯。
誰家孩子不是心頭肉,誰家小孩能有幾個?在單胎化的背景下,獨生子女都是一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任由大量的有毒奶粉和問題奶粉陰魂不散,對于這些家庭的心理和生理影響有多大?
記得三鹿出事后,我們呼吁,在面臨著重大危機的關口,我們乳品企業該怎樣擺脫信任危機,已經關系到一個產業的民族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也關系到更多的奶農的利益。所以,我們的乳制品企業要在這次危機中認真反思自己的行為,真誠向受害者道歉,承擔責任,把民族企業的信任危機,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管理層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給消費者一個安全的信任基礎。
而且,當時我們站在產業鏈利益的角度提議,奶產業因為三聚氰胺事件而出現大危機,老百姓對這個產業徹底失望了,也就是說這個產業信用的喪失了。一個產業信用是最寶貴的財富,是潤滑經濟的最好液體。但隨著政府的干預,也就是政府把自己的信用注入到奶產業,嚴查三聚氰胺事件,讓老百姓喝上放心奶。于是,奶產業又重新走出危機,正在走向正常的軌道。
但是,現在三聚氰胺陰魂不散,還查出這么多有毒奶粉,還有很多事2008年的存貨,可見,注入的國家信用暫時解決了產業的消費者信任危機,并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得這些企業因為國家信用的庇護,更加囂張了,相關職能部門也把國家注入信用的臉都丟光了,消費者信心又被打散了。
民以食為天,食品是劣質的,對于多少媽媽的寶貝是禍害?特別是農村監管相對薄弱環節,大量的農村家庭由于價格因素買不起優質產品,正好為那些假劣的產品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環境。
對于有毒奶粉和問題奶粉,應當像打一次鴉片戰斗那樣徹底清除,否則,奶產業不行倒是其次,真正禍害的是我們的孩子和我們自己的未來。